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检验指标血糖、蛋白、血脂与初发脑梗死病残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纳入初发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FBG、Alb、GLO、TC、TC等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各指标与初发脑梗死病残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初发脑梗死患者FBG水平分别为(7.18±0.79)mmol/L、(8.32±2.32)mmol/L、(11.85±2.56)mmol/L,GLO水平分别为(28.58±5.71)g/L、(31.52±4.56)g/L、(36.43±5.11)g/L,TC水平分别为(6.20±2.33)mmol/L、(8.32±3.02)mmol/L、(9.84±2.68)mmol/L,随着脑梗死程度的加重,患者的FBG、GLO以及TC均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病残的程度与患者的FBG、GLO、T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临床治疗初发脑梗死患者,应该重点控制FBG、GLO以及TC水平,对于促进病人早期康复、减轻病残程度有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将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开展研究,选取70例已经被确诊为重症胰腺炎(SAP)的患者参与实验,作为感染组;其次,再次选取70例未出现感染的SAP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另外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RP、PCT检测。结果:首先对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进行了检测,其CRP为(38.29±20.41)mg·L-1,PCT为(4.66±1.45)ng·mL-1,反观对照组分别为(2.36±0.69)mg·L-1、(0.05±0.01)ng·mL-1,相比之下两组SAP患者的CRP和PCT指标更高于对照组,(P<0.05);其次,分别于入院后低1天、第7天检测了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CRP和PCT指标,感染组的CRP、PCT水平均更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见,对于SAP患者可以通过CRP和PCT水平预测是否存在感染性胰腺坏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将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开展研究,选取70例已经被确诊为重症胰腺炎(SAP)的患者参与实验,作为感染组;其次,再次选取70例未出现感染的SAP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另外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RP、PCT检测。结果:首先对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进行了检测,其CRP为(38.29±20.41)mg·L-1,PCT为(4.66±1.45)ng·mL-1,反观对照组分别为(2.36±0.69)mg·L-1、(0.05±0.01)ng·mL-1,相比之下两组SAP患者的CRP和PCT指标更高于对照组,(P<0.05);其次,分别于入院后低1天、第7天检测了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CRP和PCT指标,感染组的CRP、PCT水平均更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见,对于SAP患者可以通过CRP和PCT水平预测是否存在感染性胰腺坏死。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1岁--12岁甲型、乙型流感感染患者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差异,为儿童甲型、乙型流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的降蛋白综合治疗方案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时期)收治104例糖尿病肾病合并大量蛋白尿且血肌酐<265umol/L患者均分四组每组26例。其中使用氯沙坦治疗设为L组,使用贝那普利+前列地尔设为BQ组,使用肾炎康复片+前列地尔为SQ组,使用雷公藤+肾炎康复片治疗为LS组。分析上述四组治疗前、治疗后30d尿蛋白(AIb)、血清肌酐(Scr)与尿素氮(BUN)水平,炎性指标(IL-6、TNF-α、IL-1β),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组治疗后AIb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LS组、SQ组、BQ组、L组,其中BQ组与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下降由多至少依次为LS组、L组、SQ组、BQ组,同种炎性指标各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不良反应率分别为L组3.85%,BQ组23.08%,SQ组15.38%,LS组3.85%,BQ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与L组、L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的治疗上,四种治疗方案均取得临床疗效,其中疗效最优为雷公藤+肾炎康复片治疗,但因雷公藤易出现肝功能损害,肝脏功能较差患者可考虑来氯沙坦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因对血管存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极易出现静脉炎,因此贝那普利+前列地尔与肾炎康复片+前列地尔在治疗时,应注意控制滴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应用尿蛋白(urinary albumin,UP)和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中选取2020年1-12月间在本院治疗的4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A组)以及同期到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B组)为研究对象,为纳入受检者均实施UP与MAU检验,并对比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经检测,A组患者UP与MAU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且其UP与MAU阳性检出率也显著高于A组;同时,采取UP+MAU联合检测的糖尿病肾病概率显著高于UP与MAU单一检测。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予以UP、MAU检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区分,且采取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检验中采用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联合价值。方法:于2019年2月~2021年4月研究期间选择我院检验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并选择同期80名肾功能正常者检验数据进行对照,对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阳性筛查结果。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检验中尿蛋白阳性检出率高于肾功能正常者,并且统计学差异值较大(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检验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检出率高于肾功能正常者,并且统计学差异值较大(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检验中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肾功能正常者有显著差异,可以将其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疾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与白蛋白(ALB)比值(CAR)对老年食管鳞癌放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老年食管鳞癌放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分为高CAR和低CAR组,分别为84、36例,对比两组生存期差异,以及CAR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OC曲线确定CAR临界值为0.072,分为低CAR组(<0.072)36例和高CAR组(≥0.072)84例。全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1.25%,3年生存率为30.56%,5年生存率为19.01%;低CAR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84.25%、50.08%、35.64%,高CAR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58.24%、21.03%、10.37%,高CAR组患者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低CAR组(P=0.001)。CAR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处方剂量等无关(P>0.05);与T分期、临床分期、前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有关(P<0.05)。结论:CAR是影响老年食管鳞癌放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能够最为预测生存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依折麦布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单一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折麦布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TG、TC和LDL-C分别为(2.78±0.34)mmol/L、(5.52±0.63)mmol/L、(2.85±0.54)mmol/L、(1.48±0.40)mmol/L、(3.45±0.45)mmol/L、(2.01±0.49)mmol/L,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1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27.50%;观察组共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7.50%,组间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可优先考虑将阿托伐他汀钙和依折麦布药物联合使用,改善患者血脂,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在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5例观察组以及15例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予以非溶栓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8/15)(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灌注损伤、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53.33%(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在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在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5例观察组以及15例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予以非溶栓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8/15)(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灌注损伤、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53.33%(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在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临床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