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MSK1)在丙泊酚保护小鼠缺血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生理盐水组;MCAO+25 mg/kg丙泊酚组(小剂量组);MCAO+50 mg/kg丙泊酚组(中剂量组);MCAO+100 mg/kg丙泊酚组(大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术后30 min经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或是等体积生理盐水稀释的丙泊酚。双盲断头收集缺血核心区(Ic);半影区(P);C,对侧皮层(C)皮层组织,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表观察(n=10)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小鼠神经缺陷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n=6)检测小鼠脑皮层不同缺血区域磷酸化MSK1(P-MSK1)和总MSK(T-MSK1)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n=4)明确小鼠MCAO 6 h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类型及数目的改变。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t检验。结果各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7.90±0.35,MCAO+Propofol 25组:7.10±0.28,MCAO+Propofol 50组:6.40±0.27,MCAO+Propofol 100组:5.70±0.26,F=10.56,P<0.05)。各实验组皮层半影区P-MSK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2,P<0.05)。与MCAO比较,MCAO+Propofol 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06±3.09比48.65±2.86,t=0.99,P>0.05);MCAO+Propofol 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27比7.60±0.27,t=-5.83,P<0.05);MCAO+Propofol 1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13±3.28比48.65±2.86,t=8.053,P<0.05)。而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对侧皮层均无明显改变。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核特异性标记物NeuN共定位,不同实验组小鼠皮层缺血半影区高倍镜视野下NeuN阳性和P-MSK1阳性共定位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18.53±1.31,MCAO+Propofol 25组:21.57±1.66,MCAO+Propofol 50:36.72±3.13,MCAO+100 mg/kg组:48.3±3.86,F=26.39,P<0.05),MCAO+Propofol 25组与MCAO组比较(21.57±1.66比18.53±1.31,t=1.44,P>0.05),MCAO+Propofol 50组与MCAO组比较(36.72±3.13比18.53±1.31,t=5.36,P<0.05),MCAO+Propofol 100组与MCAO组比较(48.30±3.86比18.53±1.31,t=7.31,P<0.05)。结论丙泊酚可通过提高小鼠缺血皮层半影区内MSK1磷酸化水平,提高神经元存活数来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损伤。

  • 标签: 脑缺血 丙泊酚 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阿霉素耐药性及蛋白激酶C-α(PRKCA)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阿霉素耐药株K562/A02,使用2.5~50.0 μmol/L的阿霉素处理,检测K562、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计算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采用终浓度5 μmol/L的阿霉素溶液处理K562/A02细胞,并将K562/A02细胞分为对照组、抑制剂组(50 μmol/L PRKCA抑制剂)及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结果与K562比较,K562/A02对阿霉素的IC50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制剂组及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升高(P<0.05),PRKCA mRNA[(0.45±0.08)、(0.92±0.10)、(0.57±0.05)、(0.35±0.04)比(1.00±0.12)]、MDR1 mRNA[(0.73±0.08)、(0.87±0.09)、(0.65±0.07)、(0.41±0.05)比(1.00±0.11)]及PRKCA蛋白[(0.59±0.09)、(0.78±0.12)、(0.61±0.11)、(0.42±0.07)比(0.96±0.14)]、MRP蛋白[(0.62±0.08)、(0.79±0.13)、(0.62±0.10)、(0.41±0.06)比(0.98±0.14)]、P-gp[(0.55±0.08)、(0.75±0.12)、(0.59±0.09)、(0.35±0.06)比(0.92±0.15)]表达降低(P<0.05),且小檗碱呈药物剂量依赖(P<0.05);过表达PRKCA可显著抑制小檗碱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的作用。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下调PRKCA逆转人白血病耐药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 标签: 小檗碱 蛋白激酶C-α K562细胞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网络生物数据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应用Gepia2数据库对进行TCGA肿瘤数据和GTEx正常数据联合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对RIPK3基因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20例胶质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IPK3 mRNA、FGD5-AS1、微小RNA(miR)-223-3p的表达,对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Gepia2分析显示,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存在7 659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结果发现RIPK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1.862±1.621)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693±0.801,Z=9.067,P<0.01)。应用STRING数据库分析RIPK3的PPI网络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RIPK3互相作用的蛋白参与半胱氨酸型内肽酶(cysteine-type endopeptidase)活性、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的调控。长非编码RNA FGD5-AS1在胶质瘤中表达水平(6.401±0.683)高于正常组织(5.406±0.796,t=12.697,P<0.01),并与RIPK3呈正相关(rs=0.402,P<0.01);数据库分析显示RIPK3与FGD5-AS1互为内源竞争RNA(ceRNA),通过miR-223-3p发挥作用。对FGD5-AS1、miR-223-3p、RIPK3 mRNA在胶质瘤及正常组织中表达检测的RT-qPCR结果显示,FGD5-AS1、RIPK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1.942±0.695、1.392±0.360)均高于正常组织(0.533±0.208、0.293±0.144,t=8.686、12.676,P<0.01),而miR-223-3p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0.843±0.213)低于正常组织(2.334±0.758,t=-8.469,P<0.01)。在胶质瘤组织中RIPK3 mRNA与FGD5-AS1表达呈正相关(rs=0.840,P<0.01),RIPK3 mRNA、FGD5-AS1与miR-223-3p表达呈负相关(rs=-0.914、-0.872,P<0.01)。结论RIPK3在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胶质瘤进展有关。FGD5-AS1可能通过内源竞争机制通过抑制miR-223-3p而调控RIPK3的表达。

  • 标签: 胶质瘤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基因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复发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病人及体外肿瘤细胞株的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的实验,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DAPK)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RT-PCR检测DAPK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正常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细胞株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从第二轮巢式MSP扩增出的随机产物中挑选2个随机引物,交予专业机构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APK基因在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标本中均有表达,DAPKmRNA在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表达平均值为0.61±0.40,低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显著(P<0.05),其中52.94%(9/17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DAPKmRNA表达降低或缺失,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数据为41.18%(42/102);细胞株U-937显示基因表达正常,HL-60表达缺失;10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33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2.4%(33/102);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8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47%(8/17);7例正常人骨髓标本DAPK启动子区均为非甲基化;细胞株U-937DAPK启动子区非甲基化,HL-60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ALL组与AML组患者骨髓细胞DAPKmRNA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均呈显著负相关(ALL组r=-0.855,P<0.05;AML组r=-0.343,P<0.05),提示两者有密切的关联.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DAPK基因启动区甲基化与其mRNA的异常表达或失表达有关.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DAPK基因 启动子区 甲基化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大鼠肺组织炎性反应机制,观察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大鼠发病早期肺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性变化。方法18只大鼠被分为对照组、快速上浮脱险存活组和快速上浮脱险死亡组,每组6只。快速上浮脱险大鼠在不安全的"快速上浮脱险"8 min后麻醉处死取材。所取肺组织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ERK蛋白表达量。结果快速上浮脱险死亡组大鼠肺组织p-ERK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快速上浮脱险存活组大鼠肺组织p-ERK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增高。结论快速上浮脱险导致减压病大鼠肺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可能与ERK激活有关。

  • 标签: 快速上浮脱险 肺损伤 减压病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 简介:与垄断行为不同,不公平交易行为的定性重点并不在于市场份额,而在于交易关系中的依赖。现实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公平交易行为,均以交易一方享有相对优势地位为前提,而相对优势地位的产生又以依赖为基础。对依赖的经济学分析来源于资产专用性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其中,资产专用主要用于分析基于大型网络、平台等专用资产而产生的交易依赖,而资源依赖则侧重于对以销售渠道为依托的依赖关系进行解构。把握依赖的经济学分析路径有助于我们廓清不公平交易行为与垄断行为的边界,并能为我国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不公平交易 依赖性 资产专用性 资源依赖性
  • 简介:目的:观察利眠方治疗艾司唑仑依赖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和国医馆的艾司唑仑依赖心肝血虚型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艾司唑仑递减治疗,每周减少药量25%,最终彻底停药。观察组予利眠方干预治疗。2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每周均由固定医师随访1次),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干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艾司唑仑服药量、减药率情况,对改良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苯二氮艹卓戒断症状问卷(BenzodiazepineWithdrawalSymptomQuestionnaire,BWSQ)进行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和随访治疗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83.3%和73.3%,对照组分别为46.7%和3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和随访1个月艾司唑仑服药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4周和随访1个月的服药量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艾司唑仑减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和随访1个月的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BWSQ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3、4周和随访1个月BWS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均为戒断反应相关症状,其中主要表现为虚弱,对照组24例(80.0%),观察组15例(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眠方治疗艾司唑仑依赖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艾司唑仑服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患者改善睡眠、戒断症状等情况。

  • 标签: 失眠 利眠方 药物依赖性
  • 简介:摘要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激素依赖哮喘42例,总有效率为92%,P<0.01,提示雷公藤多甙片可替代激素及减少激素用量,逐步减量停用,有良好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改善支气管高反应状态。

  • 标签: 雷公藤多甙片 激素依赖性 支气管哮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吡哆醇依赖癫痫(PDE)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PDE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以"吡哆醇依赖癫痫" 、"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 、"PLPBP" 、"PROSC"为关键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月相关文献,并对国内外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所致PDE确诊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女,1岁3个月,出生7 d反复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未能控制,给予吡哆醇后发作控制。9个月时,仅吡哆醇单药治疗下日常发作控制良好,遇有发热性疾病时会复发,患儿自发病以来发育基本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PLPBP基因有2个复合杂合突变,c.119C>T(p.P40L)和c.207+1G>T。对国外3篇文献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PDE确诊病例和本例汇总分析显示,20例均于新生儿期出现难治癫痫,26.3%(5/19例)为早产儿,30.0%(6/20例)孕期胎动异常,63.2%(12/19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1例于4.5个月时死亡。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痉挛发作,局灶发作。58.3%(7/12例)出生时乳酸升高,47.4%(9/19例)脑电图表现为爆发抑制,31.6%(6/19例)为多灶癫痫样放电,5.3%(1/19例)为正常。仅30.0%(6/20例)的患儿经吡哆醇单药控制发作。结论PLPBP基因突变所致的PDE患儿常为新生儿期出现癫痫发作、早产儿发生率较高、孕期可出现异常胎动。多数出生后有乳酸升高,脑电图爆发抑制较为常见。仅少数可被吡哆醇单药控制,多数患儿发育落后。

  • 标签: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吡哆醇 基因突变 PLPBP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仪器提供的测量信息和报警信息快速甄别出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提高复检准确率方法把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的检测信息与正常对照组的信息作对照,找出两者存在的典型差异。结论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的直方图和报警信息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快速检出标本是否存在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DTA-K2依赖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患者血细胞分析中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准确分析及处理手段。方法收集21例EDTA-PTCP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及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各2ml,充分混匀后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进行血小板数量检测,并制备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EDTA-PTCP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并随检测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DTA-K2抗凝静脉血结果比较,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检测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观察显示EDTA-K2抗凝静脉血血涂片中血小板成多少不等的聚集团块,并随时间延长聚集的血小板个数明显增多;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血涂片中血小板大小、形态规则,成单个、散在分布。结论针对EDTA-PTCP患者,用枸橼酸盐抗凝静脉血代替EDTA-K2抗凝静脉血用于血小板检测,可纠正由EDTA-K2作为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 标签: EDTA-K2 枸橼酸盐 血小板
  • 简介:摘要国际血液血标准委员会(ICSH)于1993年提出把EDTA-k2作为血细胞分析的最佳抗凝剂。但是EDTA-k2作为抗凝剂有时会引起血小板发生聚集,从而在血球分析仪检测时发生假性减少,即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有极少一部分患者血小板是正常的,所以了解血小板的假性减低至关重要。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抗体 直方图
  • 简介:目的:设计及优化非pH依赖缓释片处方。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设计不同配比的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混合骨架的缓释片处方,测定各处方在0.1mol·L^-1盐酸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采用多指标同步优化筛选处方。结果:优化的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处方含壳聚糖85mg、海藻酸钠135mg时,呈现良好的体外非pH依赖释放特征。结论:采用海藻酸钠和壳聚糖混合骨架易制得非pH依赖缓释片,且方法简单、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 缓释片 效应面设计 非pH依赖性释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主要探讨EDTA依赖血小板聚集及其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