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腘动脉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分析2例股腘动脉支架术后反复形成血栓的病例的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法。结果病例1的血栓形成可能与1.在原有血管内膜炎(本病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基础上,支架金属的刺激导致动脉炎症和痉挛增加(强化他汀类药物和解痉治疗更为重要);2.可能存在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加用替罗非班后三联抗血小板效果良好;3.较小的最终管腔内径(支架扩张不良或支架贴壁不良);4.支架的支撑性和柔顺性由于病变位于膝关节,选择支架时过多考虑支架的柔顺性,可能导致选择支架的支撑性降低,使支架的长轴变形,引起支架压缩。病例2的血栓形成可能与1.病变段支架覆盖不全;2.较小的最终管腔内径;3.病人应用药物依从性差。结论病变段支架覆盖不全,支架金属的刺激导致动脉炎症和痉挛增加,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较小的最终管腔内径(支架扩张不良或支架贴壁不良),选择支架时过多考虑支架的柔顺性,可能导致选择支架的支撑性降低,使支架的长轴变形,引起支架压缩,病人应用药物依从性差等因素可能导致股腘动脉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慢性左心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结果在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病变以及X线曝光时间上,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介入术与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桡动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卧床时间短,利于患者恢复,具有更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经脑血管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共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超声引导下徒手压迫治疗,并结合12小时-24小时局部冷敷和加压包扎治疗后,均痊愈。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包括术后压迫时间短、患者过早进行了下床运动、手术中穿刺技术不规范、患者的合并症以及使用抗凝药物等。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针对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因素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并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入我科新生儿NICU的新生儿268例,其中足月儿188例,早产儿80例,日龄0—26天,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采血针法采血,对照组用传统注射器法采血,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128人,成功率95.55%,局部淤血3人,血常规凝固2人,标本容血1人,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106人,成功率79%,局部淤血10人,血常规凝固8人,标本容血6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血针直接接负压管沿腹股沟斜角穿刺单人方便操作,对组织器官损伤小,成功率高,血液不容易凝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舒血宁痛点注射及痛点结合脊神经节段(循经)穴位结合注射对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的药效。方法治疗组运用痛点结合循经(脊神经相应节段)穴位深部注射37例,并与单纯痛点注射20例作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7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适反应。结论中药舒血宁为主痛点结合循经(脊神经相应节段)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降低股动脉穿刺点局部血肿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通过对回顾性调查120例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对照组)术后穿刺点局部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设计风险评估观察表,对12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风险评估、护士规范化专业培训,个体化健康指导及改进护理用具等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前瞻性干预,观察两组间血肿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肿发生率2.5%(3/120)较对照组18.3%(22/12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01),血肿主要原因改善率明显提高。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股动脉穿刺点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提高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赖,保证了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