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VEG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P〉0.05)。结论高ET-1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患肯45岁,女性因头痛待查就诊。头部MRI检查T2WI及GRE序列显示右侧小腑半球点状条形低信号影;增强T1WI可见周围较细的髓静脉蟹轻至中度强化改变,表现为明显的“海蛇头”征象(细箭头所示),并可见增粗的、呈明显强化改变的引流静脉(粗箭头所示,图1~4)。

  • 标签: 静脉异常 发育性 头部MRI检查 GRE序列 头痛待查 T2WI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进行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胫神经。结果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术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 标签: 周围神经 脑瘫 痉挛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外伤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接受外科手术并得到有效随访2年以上的外伤癫痫病人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所有病人均行术前MRI检查,在偶极子定位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仅有先兆31例,极少发作(≤3次/年)3例,手术效果满意率81.0%;发作明显改善(减少≥75%)5例,无明显改善(减少<75%)3例,手术效果不满意率19.5%.术后平均随访25.5月.结论对难治外伤癫痫行偶极子定位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癫痫 创伤后 神经外科手术 偶极子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位点多态与汉族难治癫痫(RE)的关系.方法收集170例诊断明确、治疗合理的汉族癫痫患者,根据是否符合RE诊断标准将其分为RE组(91例)非RE组(79例).RE定义为:至少观察2年,按患者发作类型正确使用≥2种对该发作类型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单药前、后分别使用或联合使用,仍每月发作≥1次达2年及以上.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MDR1基因C3435T多态.结果RE组CC、CT、TT基因型分别占48.4%、40.7%、11.0%,非RE组分别占40.5%、38.0%、21.5%,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5,P=0.164).RE组患者C3435T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68.7%、31.3%,非RE组患者分别为59.5%、4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3.112,P=0.080).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癫痫、症状或隐源癫痫2组,结果示2组患者中RE亚组非RE亚组C3435T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MDR1基因C3435T多态与汉族RE有关.

  • 标签: 癫痫 药物抵抗 P-糖蛋白 多药耐药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2~S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的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 光学显微镜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管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资料表明,约25%的脑血管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卒中的机制主要为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以及血管狭窄引起局部脑组织低灌注。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抗高血压药;(2)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颅内外血管旁路术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禁忌 支架 成形 药物治疗 抗高血压药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语言中枢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感觉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
  • 简介:目的比较经额部经颞部入路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28例采用经额入路(经额组),32例采用经颞入路(经颞组)。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经额组手术时间[(83±27)min]经颞组手术时间[(81±30)min]无显著差异(P〉0.05)。经额组血肿清除率[(88±11)%]明显高于经颞组[(79±19)%;P〈0.05]。经额组预后良好率(67.86%;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经颞组(40.63%;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时,经额入路相对于经颞入路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是较优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手术 经额入路
  • 简介:目的提高对伴有皮质下梗死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erebralautosomaldominantarteriopathywithsubcorticalinfarcts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7日收治的1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皮肤活检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记忆力下降,头部MRI检查可见皮质下梗死、脑白质变性;皮肤活检电子显微镜显示小血管内皮下出现嗜锇酸颗粒.结论对出现反复发作偏头痛的中年人,MRI检查示皮质下白质或基底节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应高度怀疑为CADASIL,需进一步行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 标签: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MRI检查 皮肤活检 基因检测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血管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痴呆到血管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指出寻找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发笑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以确定癫痫病灶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就诊10例发笑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发作的特点、影像学的特征以及手术治疗结果等.结果1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例完成分期颅内电极埋置.术后8例达到EngleⅠ级缓解,1为Ⅱ级,另外1例术后发作无明显改变.结论非下丘脑病损所致发笑样癫痫发作者若不伴有情感症状出现,病灶多在额叶,并以辅助运动区为常见,伴有情感症状多定位于颞叶.同时,发笑症状在发作过程的早期或者单独出现定位很可能位于右侧大脑半球,反之,在晚期出现应考虑在左侧大脑半球的定位.

  • 标签: 发笑性发作 癫痫 定位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致瘤.方法对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瘤.结果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的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c-myc、c-fos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内体外的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瘤,体外的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致瘤方面证实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的安全.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致瘤性 表达 恶性转化细胞 体内 裸鼠
  • 简介:作者署名单位,置于题目下方。作者姓名要全部依次列出。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邮政编码。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未标明通信作者时,视第一作者为通信作者,在论文首面脚注第一作者姓名以及E-mail。

  • 标签: 作者署名 投稿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通信
  • 简介:缺血后适应作为缺氧耐受现象的一种,可以显著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后适应,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的体积,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脑缺血后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从脑的微循环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角度来阐述脑缺血后适应可能存在的机制。

  • 标签: 缺血后适应 缺血预适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AS)的有效及安全,旨在为症状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结果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 简介:外伤脑梗塞(post-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PTCI)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多种原因导致这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直接占位效应压迫脑血管,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CT、MRI脑血管造影来研究外伤脑梗塞的影像学特征机制.

  • 标签: 外伤性脑梗塞 CT检查 MRI检查 脑血管造影 影像学特征 病理机制
  • 简介:发作睡病(narcolepsy)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EDS)、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症状。常于10—20岁发病,人群患病率为0.02%-0.18%,无性别差异,是继睡眠呼吸障碍引起白天过度嗜睡的第二大病因。为一终生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症状 睡眠呼吸障碍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可解脱球囊治疗外伤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8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可解脱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结果显示:1次栓塞成功118例(92.2%);栓塞术后复发10例(7.8%),再次栓塞治疗后达到完全治愈。6例(4.7%)因严重的盗血而闭塞颈内动脉。随访24个月.6例术前失明病人中,好转2例,无变化4例;58例视力下降的病人中,视力恢复正常53例,视力未完全恢复5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外伤 球囊 可解脱性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