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应用于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2007~2009年785例应用机采血小板反复输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11例和对照组374例。观察组输入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对照组输入机采血小板。结果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20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5.3%,其中血液病科260例反应15例(白血病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反应率5.7%,妇产科101例反应3例(均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反应率2.97%,DIC患者2例。观察组411例反应6例(白血病患者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DIC患者1例),输血不良反应率1.46%,两组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3,P〈0.01)。结论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和推广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e,NLR)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count ratio,RPR)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6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血常规、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全项、降钙素原、病原学检查等,根据24 h最差值给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评分,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125例和死亡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NLR、降钙素原、RPR和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探讨NLR和RPR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比较RPR、NLR及二者联合和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WB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61),脓毒症死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18.52±2.41)分]、RPR(0.17±0.03)、NLR(10.64±3.48)、降钙素原(2.55±1.14)μg/L均高于生存组[(14.17±2.71)分、(0.14±0.03)、NLR(7.67±3.33)、(1.19±0.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4、7.32、4.92、7.32;均P<0.001),RPR和NLR与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393、0.368;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OR=1.174,95%CI1.041~1.325)、降钙素原(OR=4.353,95%CI2.382~7.954)、RPR(OR=14.247,95%CI 2.635~77.025)升高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01、0.002),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0.801~0.917),RP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65~0.845),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 CI:0.643~0.812),RPR和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降钙素原的曲线下面积(P=0.033、0.015),但RPR联合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与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结论NLR和RPR均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二者联合与降钙素原的评估价值相近。
简介:目的观察寻常型和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利用全自动流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关节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组)患者51例、寻常型银屑病(寻常型组)患者51例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51名外周静脉血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结果1寻常型组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7);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与关节病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2关节病型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和寻常型组(P=0.001);寻常型组血小板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0),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和关节病型组(P=0.000)。结论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存在异常,关节病型与寻常型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情况。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 18例、200~300 μmol/L 23例,>300 μmol/L 19例,另选择本院产科的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新生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RBC-ICR),并记录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和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RBC-C3bRR低于对照组,RBC-IC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胆红素浓度>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200 μmol/L、200~300 μmol/L者,血清胆红素浓度200~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者(P<0.05);不同浓度者RBC-C3bRR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恢复正常时间短于血小板正常患儿(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新生儿,可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临床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计数(RBC)和纤维蛋白原(FBG)联合血小板计数(PLT)预测急性肺栓塞(PE)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入院确诊为急性PE的患者,按照危险分层标准,患者分为高/中危组和低危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RBC和PLT各项参数指标以及FBG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间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计入组患者696例,其中高/中危组193例,低危组503例,经研究发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在高/中危组高于低危组,FBG和PLT在高/中危组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以及血红蛋白(HGB),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C、PLT和FBG是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独立影响因素,RBC与危险分层呈正相关,PLT和FBG呈负相关。RBC、PLT和FBG预测危险分层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2(95%CI:0.514~0.589),0.591(95%CI:0.554~0.628)和0.565(95%CI:0.527~0.602)。三项指标联合的AUC为0.620(95%CI:0.0.582~0.656),最佳临界值下各项指标对应的数值分别为4.57×1012/L-1,182×109/L-1和322.8 mg/dL,三者联合预测危险分层的敏感性为51.3%,特异性为78%。结论RBC和FBG联合PLT对急性PE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血小板在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血小板通过肿瘤微环境直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另一方面,血小板通过协助肿瘤细胞躲避免疫监视等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此外,血小板特异性分泌的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也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肿瘤周围血管新生。另外,在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背景下,由于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是否会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仍无定论。基于血小板在肝癌中的作用,血小板及其相关评分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详细阐述血小板在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优化肝癌治疗方案和探讨新的肝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变化状况。方法将107例IDA患者与其他贫血组、正常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及巨核细胞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DA患者血小板数与另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巨核细胞数与其它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与其它贫血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颗粒巨核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核巨核细胞百分比与其它贫血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患者血小板数、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及其它贫血组;骨髓巨核细胞数高于其它贫血组;颗粒巨核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裸核巨细胞低于其它贫血组。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尤是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增多可作为诊断IDA的参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