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能否替代洗涤红细胞。方法检测并计算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的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溶血率,并与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悬浮组和制备富血小板白膜后悬浮组均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但洗涤红细胞的上清蛋白的含量要更低(p<0.05)。结论虽然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上清蛋白含量比洗涤红细胞要高,但其完全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可以在应急情况下替代洗涤红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妊娠期红细胞及血小板(两系)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妊娠结局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来院诊治的27例妊娠期首次发现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诊断按照产妇临床表现,予以实验室检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3例,Evan综合征2例,急性白血病1例;(2)治疗予以产妇支持疗法,保证输血充足;(3)妊娠结局5例重度子痫前期,1例妊娠期糖尿病。22例妊娠至足月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4)预后随访半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产妇为轻度贫血;Evan综合征产妇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产妇复发死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产妇血常规检查正常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产妇部分正常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产妇正常。结论妊娠期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诱发因素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部分患者予以支持疗法后妊娠结局相对较好,但病因差异导致预后亦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血细胞分析仪测量小班异常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结合某医院80例PLT患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血小板的情况,对比了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器以及显微镜计数PLC的结果,在对两种标本进行分别取样与涂片后,血小板的数值进行了对比。结果在本文80例病例中,48例PLT>300×109/L,17例假性增高,32例PLT<90×109/L,7例假性降低,还有24例仪器计数PLC结果假性异常与血片不符。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在测量血小板时,存在测量异常与计数不准确的问题,针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的现象,应重新取样采用手工计数的方式进行检测,要保证PLT计数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这样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在小红细胞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门诊及住院小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含EDTA-K2抗凝全血标本109份,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小分为3组(MCV<70 fl、70 fl≤MCV<80 fl、MCV≥80 fl),分别采用手工法、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进行血小板计数,以手工法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当MCV<70 fl时,电阻抗法[(341.423±92.312)×109/L]与手工法[(315.162±63.765)×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320.633±77.014)×109/L]和电阻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70 fl≤MCV<80 fl和MCV≥80 fl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组3种方法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均呈高度相关(均r>0.80)。当MCV<70 fl时,进一步以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分组,RDW≥17%为异常,电阻抗法[(393.367±85.101)×109/L]和光学法[(365.710±71.033)×109/L]与手工法[(338.142±55.393)×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DW<17%为正常,电阻抗法[(316.342±86.147)×109/L]和手工法[(296.666±63.981)×109/L]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298.863±71.045)×109/L]和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MCV<70 fl、RDW<17%时,小红细胞干扰会导致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复检;但MCV<70fl、RDW≥17%时,小红细胞大小不均也可影响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应采用手工法复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恶性疟疾患者进行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检查,并且以此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疾病的诊断。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疟疾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共为81例,本次研究时间在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选择同期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参照组,共为8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查,分析并对比两组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参数的不同。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CT、Hb、RBC以及MCV等参数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而两组MPV、MCHC以及MCH等参数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表示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恶性疟疾患者来说,进行临床检查的过程中,Hb、RBC以及PLT等参数可以作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的辅助工具,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中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血常规检查的数据,筛选出具有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的患者,对比其与正常范围内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 结果: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影响较为明显。大血小板会导致血常规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升高,而小红细胞则会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降低。另外,大血小板还可能使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值呈现异常增多。 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对于出现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MPV和MCV的变化,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血小板异常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和确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