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6年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HFRS患者。根据病期患者被分为发热期8例,低血压少尿期13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6例,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16例。纳入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按病期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浆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3.239、5.58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血浆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高于轻症组(t=2.201、3.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的P选择素(t=4.621、5.129)、L选择素(t=5.321、5.641)、E选择素(t=14.915、10.72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t=9.071、9.580)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分别与白细胞计数(r=0.521、0.355)、中性粒细胞计数(r=0.512、0.457)、单核细胞计数(r=0.479、0.387)呈正相关(均P<0.01)。重症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发热期(t=4.049、3.887、6.021、4.660)与低血压少尿期(t=4.614、3.955、4.937、4.39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尿素氮、肌酐在发热期(t=11.127、8.342)和低血压少尿期(t=10.078、6.011)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与P选择素、L选择素、E选择素呈正相关(r=0.365、0.401、0.425,P=0.002、0.013、0.004)。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6.977、7.862)、国际标准化比值(t=6.326、6.664)、D-二聚体(t=9.455、10.848)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纤维蛋白原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4、-5.674,均P<0.01)。重症组血小板计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t=-12.795、-14.160),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8.132、9.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FRS患者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所介导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毛细血管损伤和多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掌握丹东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方法对丹东市报告HFRS疫情资料、人群血清抗体、鼠密度和带毒率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市HFRS流行特征为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季节分布呈双峰型,秋峰高于春峰;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26%;市区和农村鼠密度分别为1.30%、10.57%,鼠带毒率为10.37%,带毒鼠主要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花鼠、小家鼠。结论2004年丹东市HFRS发病率为2003年大幅上升,达历史最高水平;宿主动物密度高、带毒率高,人群免疫水平低,有必要加强灭鼠、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12-2023.12,1年内收治的60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治疗)和研究组(30例,实施综合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实施治疗时,使用综合治疗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效果,可有效患者病情,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HFRS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住院的391例H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RS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为乏力(93.9%,367/391)、发热(91.6%,358/391)、头痛(70.8%,277/391)、腰痛(39.6%,155/391),主要体征为结膜充血(44.0%,172/391)、颜面潮红(41.2%,161/391),12.5%(49/391)和16.1%(63/391)的患者分别出现"三痛"和"三红"。90.4%(274/303)的患者D-二聚体升高,88.4%(251/284)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80.1%(253/316)的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74.5%(269/361)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2.3%(282/39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62.1%(182/293)的患者降钙素原升高。结论HFRS患者入院时出现"三痛""三红"的特征性表现不明显,症状以乏力、发热为主,全身多器官受累。
简介:目的分析2007-2013年宁陕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情况,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3年宁陕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中HFR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调查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及鼠血HV抗体阳性率。结果2007-2013年全县共报告14例HFRS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69/10万,死亡1人。发病最高年份为2011年,报告病例6例,发病率为8.07/10万,占5年报告病例总数的42.86%。本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210国道及京昆高速G5(西汉段)沿线乡镇。性别及职业特征明显,以农村男性壮年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13∶1。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居住区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血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25.89%(95/367)。结论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减少HFRS的危害。宁陕县感染HV的鼠类多样,感染率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防治和深入研究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掌握其流行及发展规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9-2018年西安市HFRS疫情数据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的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结果2009-2018年西安市共报告HFRS病例8 710例,年均发病率为10.1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8/10万;自2010年(19.46/10万)的发病高峰后HFRS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17(9.14/10万)、2018年(9.04/10万)又有所回升。HFRS发病的时间分布为双峰型,以每年的秋冬季高峰(10月至次年1月)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4.08%(6 452/8 710);春夏季高峰(5-7月)占14.33%(1 248/8 710)。HFRS病例主要集中在长安区(2 446例)、周至县(1 494例)、户县(1 170例)、临潼区(940例),占总病例数的69.46%(6 050/8 710)。HFRS病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59岁,占总病例数的74.06%(6 451/8 710);男性发病率为14.77/10万,女性发病率为5.25/10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21.42,P < 0.0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8.38%(5 956/8 710)。结论2009-2016年西安市HFRS疫情总体下降,2017-2018年HFRS发病率有所回升。西安市应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加以干预,进一步实现对HFRS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