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83—2021年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3—2021年全市出血热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3—2021年全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7 679例,死亡95例,病死率0.54%。年发病率介于0.27/10万~76.51/10万之间。39年间共出现3个流行周期。病例主要分布在淄博市南部山区的农村地区,沂源县、淄川区和博山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市57.81%。每年发病呈明显的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男女性别比2.08:1,2011—2021年60岁以上年龄组构成比28.62%。2006—2021年全市平均鼠密度为2.67%,平均鼠带毒率为4.92%,2006—2018年发病率与鼠带毒率之间呈线性相关性(r=0.68)。病原学监测显示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黑线姬鼠携带汉滩型汉坦病毒。结论39年间淄博市出血热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病例呈现高度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秋冬季发病高峰上升,高年龄组发病增长趋势明显,发病率与鼠带毒率密切相关,应持续开展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损伤标志物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HFRS患者,轻症组(轻型+中型)21例,重症组(重型+危重型)18例,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选择素、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延长(t=4.695、5.276、3.763),国际标准化比值(t=7.434、7.950、5.289)和D-二聚体水平(t=10.342、11.222、8.967)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t=-11.840、-13.364、-7.234),vWF(t=10.073、15.987、12.108)和P选择素(t=3.927、10.161、3.222)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患者的相关凝血指标变化进一步加重,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患者低血压少尿期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t=2.514),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APTT延长(t=2.670,3.033),而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的血小板计数降低(t=-3.513、-5.501,-3.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在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和多尿期的vWF(t=18.446、14.589、16.350)、组织因子(t=8.843、7.283、4.234),以及前2期的P选择素水平(t=5.929、6.83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vWF、P选择素、组织因子分别与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之间呈负相关(与APTT之间r=-0.368、-0.377、-0.414,与国际标准化比值之间r=-0.347、-0.464、-0.446,与D-二聚体之间r=-0.512、-0.547、-0.439,与血小板计数之间r=-0.580、-0.607、-0.477;均P<0.01);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之间r=0.284、0.369、0.610,与肌酐之间r=0.323、0.400、0.488;均P<0.01)。结论以vWF、P选择素、组织因子升高为标志的毛细血管损伤是导致HFRS患者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床旁血滤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 5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药物联合床旁血滤治疗方法)和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方法),每组均为 26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尿素氮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尿素氮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尿素氮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床旁血滤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治疗中采取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愈并顺利出院,但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6.67%,而对照组仅为80.00%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是6.67%,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是23.33%。观察组患者的SAS焦虑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的治疗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对改善护患关系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3年间收治入院的HFRS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并通过检测实验室指标变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等方面对100例HFRS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结果本组100例患者病例确诊后均按统一方案进行综合性治疗。热退时间1~4d,平均(2±0.2)d。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3~7d,平均(5±0.3)d。2~4周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住院2周内治愈82例,2~4周内治愈8例,发生并发症者10例,占8.3%。死亡2例,占2%。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症状多不明显,临床医师应综合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提倡综合治疗,抢救休克,科学、及时、合理的救治措施对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对佳木斯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病例数据采集,分析该疾病发病的流行规律,寻找有效控制其流行的防控措施。方法针对1949-2012年佳木斯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相关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木斯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年均发病率为13.27/10万,传染源以姬鼠型为主,表现为混合疫区。人群分布男性发病率是女性3.48倍,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72%,并向多职业扩展。时间分布与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密切相关,为双峰型,秋冬峰所占比例为80年代87.89%下降至2000年以后的47.32%,呈现下降趋势,春峰所占比例为80年代6.37%上升至2000年以后的32.48%,呈现上升趋势。呈现了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主的地区分布特点。结论佳木斯市肾综合征出血热表现为春季发病率增多趋势,但仍以秋冬为主,以农民群体向多职业扩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扩散为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0例急性肾衰竭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缬沙坦组、氨氯地平组、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各40例,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量、血钾、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清肌酐(Scr)水平等指标,以及足踝部水肿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24h尿量、血钾、尿mALB、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24h尿量、血钾、尿mALB、Sc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h尿量、血钾、尿mALB、Scr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治疗以足裸部水肿为主要不良反应,缬沙坦组足裸部水肿发生率为2.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为32.5%,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能够有效缓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排尿,缓解水肿,减轻患者病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鼠传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通过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方式感染HFRS。HFRS流行特征具有显著的人群差异、地理异质和季节消长特点,这些典型特征与宿主动物栖息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不可分。全球每年HFRS报告发病人数约15万~20万,我国病例数占全球的70%~90%,是遭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HFRS流行特征、传播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态学研究的模型与方法进展,以期了解我国HFRS的三间分布特征及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有助于开展HFRS疾病调查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超重代谢综合征(MS)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的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代谢物差异和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4—8月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就诊的超重MS患者36例(MS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43例(对照组),收集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两组入选者血清样本代谢物的差异。采用皮尔森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其相关代谢指标。结果MS组与对照组比较,体质指数(26.9±2.0)kg/m2比(21.7±1.4)kg/m2、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老年超重MS组患者与对照组存在65种代谢差异物,这些差异物分别富集在21条通路。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腰围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最多,其次是体质指数,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甘露糖、来苏糖、葡萄糖等单糖、亚麻酸及衍生物和焦谷氨酸等。结论老年超重MS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存在多种类代谢差异物,这些代谢物与涉及超重的临床指标体质指数、腰围等相关性较高,亦包含单糖、亚麻酸衍生物和氨基酸。
简介: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被外侧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属脑干梗死的特殊类型,临床少见。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直译为“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患者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最终做出护理决策,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我院将这一思维模式应用于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