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由创造社成员周全平陪同,从上海启程赴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一带,进行平生第一次江南农村社会调查。这是他在日本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后所付诸的接触生活水平线下民众的行动。调查中,军阀混战的恶果、江浙农村的悲凉、百姓遭殃的苦难使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郭沫若生前对此次调查的记录仅留下《到宜兴去》、《尚儒村》两篇散文,且其中一篇《到宜兴去》没有写完也未发表,故这一历史鲜为人知。这次调查,对他能在大革命失败后,不少知识青年彷徨歧途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革命征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行动上的落实
简介:党中央的四个关于“三农”的文件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长期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在这一进程中逐步消除。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纷纷制定规划,确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多优惠政策,更多资金,更多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将流向广阔的农村。同时,更多基本建设项目也将在各地农村上马和实施。在大建设,大开发的形势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农村历史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曾经发挥过显著的先导作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实质是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意义深远,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安徽农村改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创新成果,正确地认识它、总结它、继承它,将成为继续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和知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