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经过对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的准备时间、静脉通路的建立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的准备时间、静脉通路的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的准备时间、静脉通路的建立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式,分析其效果与运用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1月-2017年4月,共计选择实验患者人数为60人。将60位实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上,施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护理与治疗后,两组患者身体状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讨论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上,施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患者恢复较快且满意度高,效果十分显著,此种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方式进行麻醉,并把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取经鼻气管插管方式进行麻醉,对照组30例,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方式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麻醉处理时,采取经鼻气管插管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能够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也比较短,是一种理想的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围产期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1月1日-12月30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纳入研究队列,记录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在校正胎龄36~42周或出院前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围产期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并完成随访共232例;其中男148例,女84例;平均胎龄为(31.02±2.96)周;平均出生体重(1710.09±545.23)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2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92例;发生脑损伤32例(13.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需要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败血症、肠外营养>14天均与早产儿脑损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缺氧及感染,加强产前保健、预防早产及积极预防早产儿感染及缺氧。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严重、并发症多、患者预后差的特点,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健康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患者即使幸存,也可能由于创伤存在比较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心理上的问题等,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寿命明显缩短,死亡风险也较普通人群高,而且还面临着治疗后长期的护理和康复等问题,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探究颅脑损伤合并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80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展开了探究,在脱水降低颅压的过程中进行止血,降低颅脑的损伤,以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气道的护理,及时将患者气道内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理,雾化气道并对内滴药进行应用,给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对发热患者首先进行低温治疗,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增强患者的舒适性。结果肺部感染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以及真菌组成,其分别占七成、二成和不到一成。结论颅脑损伤过程中通常合并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其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为主,通过本文对其展开的探究,我们找出了合理的抗生素,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过程中加强对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护理的重视程度,结合相关的药物,并且加强患者的呼吸通畅程度,增强营养支持,减少肺炎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诊断在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参照组采取常规B超进行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结果并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组CT诊断分度与颅内损伤情况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患儿应用相应诊断技术后的病情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经螺旋CT扫描诊断后,按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其中9例为重度,16例为中度,20例为轻度。研究组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86.67%,参照组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51.11%,研究组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对患儿进行诊断,能直观、客观、快捷、敏感地反映脑损伤的范围、程度,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协助患儿诊断治疗,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内再出血的临床对策。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再出血患者共80例,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式即出血直径大于5mm切开出血处的蛛网膜和软脑膜,研究组40例患者采用全部切开出血处的蛛网膜和软脑膜,6个月后生存质量评定。结果研究组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远低于对照组(P=0.007),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肺部感染(P=0.014)、电解质紊乱(P=0.034)和消化道出血(P=0.008)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表明研究组GOS分级好于对照组(P=0.033)。结论全部切开出血处蛛网膜和软脑膜,可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的高致残致死率。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度颅脑损伤重症监护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 2015年 3月至 2017年 7月间的重度颅脑损伤重症监护护理 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半年之后采用格拉斯哥分级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判。其中 I级 15例,Ⅱ级 2例,Ⅲ 8例, IV级 12例, V级 33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重症监护护理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通过综合性的护理能够让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并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颅脑损伤;监护护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intensive care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70 cases of severe head injury intensive care between March 2015 and July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nurs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ults: after six months' treatment, the efficacy of Glasgow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as evaluat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15 cases of I level, 2 cases of grade II, 8 cases of grade III, 12 cases of grade IV, and 33 cases of grade V. Conclusion: intensive care care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many way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nurs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an be stabilized, and the patient can get better rehabilit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