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直肠癌手术的质量不仅反映在根治性肿瘤学上,而且反映在术后并发症、器官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上。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我国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以及结肠贮袋的建立,旨在减少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7,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4、-3.909,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实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技术难度以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直径>1.5cm、大肠镜诊断为LST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观察病症特点后均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2例患者发现45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存在1.5~7.0cm的病变直径范围,平均直径(2.89±1.23)cm,所有患者中出现38例完整大块切除、4例分块切除。术中发生5例并发穿孔,穿孔后均对患者予以内镜下钛夹夹闭干预,保守治疗后均获得成功,术后气腹相对明显给予腔穿刺放气干预。术后发生1例迟发性出血在内镜下止血后均得到成功。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均没有残留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局部都没有肿瘤残留,发现一处淋巴结转现象。结论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降低复发率,提升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脱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所有患者在临床确诊后均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选入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过程均顺利开展,其中出现2例术中穿孔、1例动脉性出血患者,术后2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症状,经过针对性护理资料后均已痊愈。结论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痊愈具有促进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已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必要前提。本文主要对近5年来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和最新免疫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结肠“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能否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月间连续行低位前切除术的72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J”型储袋组,共33例;直肠吻合组,共39例。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行比较性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出血病例。直肠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储袋组及直肠组术后局部复发者分别为5例及4例;肝转移分别为2例及3例。“J”型储袋组较直肠吻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之日排便次数及夜间排便人数比率均明显减少(7次vs3次,P<0.05;3次vs1次,P<0.05),(64%vs31%,P<0.05;30%vs3.9%,P<0.05)。前者大便失禁综合评分显著优于后者(8vs2,P<0.05;5.2vs1.5,P<0.05)。结论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后,应用“J”型储袋行直肠或肛管吻合,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在术后1年内,可以在某些方面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健康人群相比,研究排便障碍型便秘( DD)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特点及心理状态,并分析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 57例,作为病例组。再选取健康志愿者 2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完善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对比两组肛门直肠动力学、感知功能,进一步分析 DD的发病机制;应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 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评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理状态,并分析 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功能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1. DD组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低于对照组,其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最大肛门括约肌收缩压( MAS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 DD组患者的初始便意阈值、直肠初始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DD患者 SDS、 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DD患者的 SDS评分、 SAS评分均与 MARP、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便意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呈正相关( r> 0, P< 0.05),与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呈负相关( r< 0, P< 0.05)。[结论]: 1.DD患者的盆底肌群及肛门括约肌协同收缩障碍,直肠低敏感高耐受使得患者对容量刺激反应迟钝等参与了排便障碍型便秘的发病机制。 2. D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且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与肛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3.焦虑、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排便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及使直肠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增高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患者行改良型横切口根治术的快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取了我院6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我们运用的是改良型横切口根治术的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并就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制定出来较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在对这60例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有40名患者是进行的直肠低位前切除术,20例进行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总结发现,不但手术完成的很好(无一例死亡),并且术后除了有1名患者出现切口液化的现象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并发症(切口疝、切口感染、吻合口漏、下肢静脉栓塞、坠积性肺炎等)出现。结论在联合运用改良型横切口根治术和快速康复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杜绝并发症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出口梗阻型便秘应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选取30例来我院进行肛肠疾病诊断与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待确诊为出口梗阻型便秘后均行STARR微创手术治疗,记录、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排便情况,评价手术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临床便秘症状获得有效改善与缓解,未有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部分排便情况前后对比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RR术式用于临床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灌肠疗法在治疗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中的疗效,并分享护理经验。方法:在2020至2022年间,我们我院招募了136名患有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并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68人。参考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参考组(P<0.05),并且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对于湿热下注型溃疡性直肠炎是有效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湿热型腹泻的疗效。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07月至2023.07月医院收治的直肠癌保肛术后湿热型腹泻患者,入选对象共8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蒙脱石散治疗,共41例)与研究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共41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康复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在发热、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常规便检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上,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直肠癌保肛术后湿热型腹泻患者,实施加味葛根芩连汤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