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价值。方法 以2020.5-2022.5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为对象。对发生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分级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100例直肠癌患者68例(68.00%)患者发生放射性直肠炎,其中I级38例(38.00%),患者仅接受健康教育,未进展至Ⅱ级;Ⅱ级18例(18.00%),接受分级护理2周后,转为I级;Ⅲ级12例(12.00%)患者接受分级护理3周后转为I级。结论 给予直肠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分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症状的缓解,有助于患者顺利渡过术后辅助放疗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照组采取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胃肠功能,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临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与直肠前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低位直肠癌(2018年4月-2019年4月,共30例)分为二组,即观察组(n=15)与对照组(n=15)。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前切除术。分析两组临床各项指标及炎性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各指标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炎性指标显著较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我们建议采用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式手术,可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限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54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型切开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typ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C-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行ESD治疗的55例直肠NEN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C-ESD组(28例)与传统ESD组(27例),比较两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SD组剥离时间(13.8±4.2)min,传统ESD组为(19.9±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9,P<0.001);C-ESD组剥离速度(0.08±0.04)cm2/min,快于传统ESD组的(0.06±0.04)cm2/min(t=2.218,P=0.031);C-ESD组黏膜下注射次数2(1,2)次,少于传统ESD组的3(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1,P<0.001)。两组病灶均整块切除。C-ESD组治愈性切除率100.0%(28/28),传统ESD组为88.9%(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传统ESD组术后发生7例并发症,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5例迟发性穿孔和1例固有肌层损伤,C-ESD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C-ESD治疗结直肠NEN可缩短剥离时间,提高剥离速度,减少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前固定术(LVR)治疗合并重度盆底结构异常出口梗阻型便秘(OD)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1例合并重度盆底结构异常O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25例;年龄为59(32~81)岁。患者行经腹入路LVR。观察指标:(1)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CCS)。(2)OD典型症状严重程度。(3)便秘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评分。采用电话及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由专职人员进行,通过门诊面谈或手机填写问卷星小程序进行便秘症状及生命质量评估。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法。结果(1)CCCS:31例患者为首次行LVR,随访时间为61.8(11.0~87.0)个月。22例患者便秘症状得到改善。31例患者CCCS从术前的15.8(8.0~26.0)分降低至随访截止时间的10.7(2.0~20.0)分,患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P<0.05)。(2)OD典型症状严重程度:31例患者术前OD典型症状严重程度(排便频率、排便费力感、排便不尽感、腹胀或腹痛、每次排便时间、每日排便失败次数、人工辅助通便)评分分别为2.9(1.0~4.0)分、3.0(1.0~4.0)分、1.9(0~3.0)分、0.5(0~3.0)分、2.6(2.0~4.0)分、2.0(0~4.0)分、0.9(0~2.0)分;术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7(0~4.0)分、1.6(0~4.0)分、1.2(0~4.0)分、0.3(0~3.0)分、1.7(0~3.0)分、1.4(0~3.0)分、0.7(0~2.0)分;患者前6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8,-3.80,-2.54,-2.31,-3.64,-2.75,P<0.05);人工辅助通便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P>0.05)。(3)便秘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评分:31例患者术前躯体不适、满意度、焦虑和关切、心理不适评分分别为2.3(1.0~4.0)分、3.2(1.0~4.8)分、2.2(0.6~4.0)分、1.8(0.4~3.9)分,术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6(0~4.0)分、2.3(0~4.0)分、1.7(0~4.0)分、1.3(0~4.0)分;患者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9,-2.17,-2.50,-3.05,P<0.05)。结论合并重度盆底结构异常的OD患者行LVR后远期疗效较好;LVR后排便频率、排便费力感、排便不尽感、腹胀或腹痛、每次排便时间、每日排便失败次数明显改善;便秘特异性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J型贮袋在高龄患者保肛手术后改善排便机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诊治的39例高龄(≥75岁)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组(直吻组),结肠J型贮袋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组(贮袋组),对保肛手术后控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术后排便次数正常的时间:贮袋组优于直吻组(P〈0.01)。术后3个月、半年,贮袋组平均排便次数明显少于直吻组(P〈0.05);延缓排便控制能力、失禁综合评分、区分排便排气能力等指标均优于直吻组(P〈0.05);但术后1年及1年半,两组控便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贮袋组直肠测压值优于直吻组。术后控便情况满意率贮袋组高于直吻组。采用贮袋吻合术后便秘的发生率高于直接吻合术(P〈0.01)。结论(1)高龄不是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的禁忌证;(2)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高龄患者术后1年内控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