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下心力衰竭(HF-pEF)治疗上引入介入治疗的干预优势和干预价值。方法:纳入2021.01-2024.05期间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HF-pEF诊断,按照抽签分为2组,40例/组),常规治疗纳入对比组,介入治疗纳入试验组,探究干预差异。结果:比对比组,试验组干预后的LVESD、LVEDD、LVFS、LVEF指标均更低(P<0.05),试验组的疗效更高(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也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状态,获取较高的治疗疗效,因此其在冠心病并HF-pEF上具有较大的干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03月至2024年03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符合要求的共有8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n=40例),开展保守治疗,观察组(n=40例),开展介入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比对照组更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值得今后大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选取 2022 年7月-2024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HFpEF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化随机表随机分为达格列净组30例和对照组组30 例,达格列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达格列净片10mg qd。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左心房容积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12个月实验组NT-proBNP水平、左心房容积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为均为阴性,差异存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实验组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率(3.33%)和死亡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再住院率(23.33%)和死亡率(13.33%),差异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达格列净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心脏衰竭情况,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选取 2022 年7月-2024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HFpEF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化随机表随机分为达格列净组30例和对照组组30 例,达格列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达格列净片10mg qd。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左心房容积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12个月实验组NT-proBNP水平、左心房容积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为均为阴性,差异存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实验组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率(3.33%)和死亡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再住院率(23.33%)和死亡率(13.33%),差异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达格列净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心脏衰竭情况,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650例,以抽签的方式将65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25例。前者给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后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对比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和步行能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步行能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步行能力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结论: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性HFrEF患者,根据FMR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90天随访时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三组患者无心衰住院存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价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有784例HFrEF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或轻度FMR组338例(43.1%),中度FMR组416例(53.1%),重度FMR组30例(3.8%)。90天随访结果表明,与无或轻度FMR患者比较,中度和重度FMR患者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增高,分别为12.4%(42/338)、20.9%(87/416)和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三组患者无心衰住院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FMR和重度FMR均是HFrEF患者短期随访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779(1.225~2.584, P<0.01)和2.330(1.123~4.835, P<0.05)。结论在急性失代偿性HFrEF住院患者中,中、重度FMR的发生率较高,是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正念练习、呼吸训练、情绪调节等措施进行干预。使用生活质量问卷(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身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正念练习、呼吸训练和情绪调节等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并改善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射血分数中间值是指心力衰竭患者射血分数介于40%~49%之间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应用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确诊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206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1),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52),达格列净组(n=51),联合治疗组(n=52)。采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整理并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相关结果的变化情况。出院后对入组患者进行平均6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患者有无心衰再住院,发生室性心律失常,MACE(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事件等。结果在抗心衰治疗后,四组患者之间的NT-proBNP(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治疗组NT-proBNP及ST2比其他三组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因心衰再次住院以及MACE事件显著降低(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K-M生存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的生存概率均显著增高,其中联合治疗组生存概率最高。结论HFrEF患者通过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其临床疗效和预后均有明显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收缩压(SBP)的变异性(BPV)对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88例射血分数保留型HF患者,建立基线和3年随访的数据库。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的SBP变异系数(SBP-CV),根据SBP-CV的三分位数(<10.3,10.3~12.4,>12.4)将患者分为3组,包括轻度(SBP-CV<10.3)、中度(SBP-CV为10.3~12.4)和重度(SBP-CV>12.4)BPV组。比较三组患者随访的MACCE风险,分析患者MACCE发生风险和BPV的相关性,并评估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188例BPV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BPV患者分别有74例(39.4%)、62例(33.0%)和52例(27.6%)。三组的年龄、吸烟、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和B型利钠肽等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平均随访(35.3±4.3)个月,失访18例(9.6%),共有76例MACCE,轻度、中度和重度BPV组分别有20例(10.6%)、24例(12.8%)和32例(17.0%)。中度和重度BPV组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BPV组(HR=3.729,95%CI:1.507~6.387,P<0.001),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791,95%CI:1.230~3.04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HR=2.207,95%CI:1.339~4.181)、心房颤动(HR=2.115,95%CI:1.114~3.079)、B型利钠肽(HR=1.407,95%CI:1.332~3.096)、睡眠呼吸暂停(HR=2.135,95%CI:1.462~4.971)和中重度BPV(HR=2.769,95%CI:1.318~5.737)是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合并BPV的射血分数保留的HF患者发生MACCE的风险高,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BPV升高是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随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氧化应激在其发病机制及预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可诱导线粒体转换孔的开放、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从而影响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还可通过内质网应激、一氧化氮利用度降低及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过表达等机制,使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和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因此,抗氧化应激治疗可能是HFpEF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心功能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每搏心输出量(SV)]和心室重构指标[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00%,99/100)高于对照组(91.00%,9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LVEF、SV、LVFS均升高,LVDD、LVPWT、IVSS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t=6.66、4.91、4.36、4.13、5.42、5.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延缓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100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增强型体外反搏规律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基线资料相似(均为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踝肱指数、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肌钙蛋白I、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但研究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为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比68.0%,χ2=13.279,P<0.05),而两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8.0%比12.0%,χ2=0.444,P=0.5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满意,可明显提高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老年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外反搏中心登记治疗的66例老年HFpE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6 min步行距离试验,次要指标为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指数、每搏量、等容舒张期、肺毛细血管嵌压、总外周阻力,并计算平均动脉压。结果EEC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6 min步行距离改善[(372±87)m比(341±85)m,P<0.05];MLHFQ量表评分降低[(47±16)分比(50±17)分,P<0.05];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泵血功能参数,心指数增加(2.8±0.7)L·min-1·m-2比(2.6±0.6)L·min-1·m-2(P<0.05),每搏量(73.3±16.4)ml比(71.5±17.1)ml(P>0.05);前负荷参数肺毛细血管嵌压(10.0±3.3)mmHg比(11.0±3.6)mmHg(1 mmHg=0.133 kPa,P>0.05);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等容舒张期(98.0±29.5)ms比(91.0±29.1)ms(P>0.05);心脏后负荷指标总外周阻力降低,(1 719.0±427.0)DS/cm5比(1 821.0±508.0)DS/cm5(P<0.05);平均动脉压(96.9±10.7)mmHg比(98.8±13.1)mmHg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初始平均动脉压分层分析,高血压患者(14例)较非高血压患者降低(P<0.05)。结论老年HFpEF患者应用EECP治疗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是老年HFpEF患者一项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HFpEF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肌少症,选择80例肌少症患者为肌少症组;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入院、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匹配的未合并肌少症的160例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截止到2019年12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少症组和对照组的体质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和B型利钠肽水平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05)。平均随访(30.6±16.7)个月,失访21例(8.8%)。肌少症组MACE发生率(41.3%比24.4%,P=0.008)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30.0%比18.1%,P=0.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肌少症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9,95%CI:1.107~1.871,P=0.006)。结果肌少症可显著增加老年HFpEF患者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且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研究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生成素2(Ang-2)与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有效评估CHF患者预后提供有效指标。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CHF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98例与死亡组3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肌梗死等基本资料,收缩压、舒张压、LVEF、Ang-2及利钠肽(NP)等生化指标水平,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死亡组相比,生存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组收缩压、Ang-2、NP水平分别为(140.02±6.30)mmHg、(5.69±0.30)pg/ml、(2.70±0.28)pg/ml,低于死亡组的(145.05±6.11)mmHg、(5.92±0.17)pg/ml、(2.94±0.13)pg/ml,而LVEF为(47.54±3.97)%,高于死亡组的(43.29±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ng-2是CHF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是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联合检测LVEF与Ang-2水平,对CHF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