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系统急诊护理措施(系统组,34例),一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常规组,34例);观察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时间、急救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调查比较两组的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在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时间、急救时间方面比较示系统组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示系统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在家属满意度方面比较示系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系统急诊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深入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的优势和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全部都是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总数为9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等各方面的数据。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7.8%,并发症发生率为4.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7.0%,并发症发生率为15.2%;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说,通过选择合适急诊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效果和质量,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保证生命安全,为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VA-ECMO辅助治疗期间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指标。方法 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1月ICU收住的38例心源性休克接受VA-ECMO治疗的患者。结果 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第三天肌钙蛋白、第三天的SAF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第三天的肌钙蛋白水平、以及第三天的SAFE评分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第三天肌钙蛋白、第三天的SAFE评分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第三天的肌钙蛋白水平、以及第三天的SAFE评分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20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本次治疗前4周,均要求所有患者停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对于两组患者,均实施MECT治疗方案,在两组患者治疗完成后,再对患者进行rTMS治疗。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真刺激,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伪刺激。对两组患者记忆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d以及治疗1周时再认、图片维度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在治疗1d、治疗1周、治疗2周时,实验组患者联想、背数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降低,并且实验组患者HAMD、HAMA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结论:对于在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可采用经颅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记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复苏诊治措施在产科运转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诊治中所产生的诊治效用。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探索时间区间为2019年2月-2021年1月,通过区间法完成在我院产科接受诊治的失血性休克病患样本共126例,根据其所接受的诊治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充分组和限制组,充分组失血性休克病患所接受的诊治方案为传统诊治方案,限制组失血性休克病患所接受的诊治方案为限制性液体复苏诊治方案,完成两组病患诊治数据的收录工作并对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限制组病患的复苏诊治效用显著优于充分组病患,诊治过程中,限制组病患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充分组病患。结论:在产科运转的过程中,对体复苏诊治措施展开有效的应用,失血性休克的诊治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有利于产科诊治工作整体安全性的提升,建议在产科运转过程中展开进一步应用。
简介:摘要:我国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 近些年来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损害。在地质灾害防治环节,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及预防工作, 亟需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本文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探究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以期为相关地质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