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基础与临床两类科研项目结题评价指标体系,为筛选出高质量结题项目提供支撑,从而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弊端,也为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申报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以期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形成基础和临床两类科研项目结题评价指标调查问卷,而后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用权威系数评价专家的权威性。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及讨论后形成第二轮问卷,以同样的方式再次筛选和确定评价指标。两轮讨论后确定基础与临床两类科研项目结题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加权平均法和乘积法分别计算权重和组合权重。结果经过两轮咨询后,最终确立基础科研项目结题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12个和三级指标33个,临床科研项目结题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10个和三级指标33个。第二轮基础和临床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均为0.80,显示本研究专家权威程度较高。选取2018—2020年结题的29项基础和临床科研项目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论此次研究形成的指标体系将用于分类评价基础及临床科研项目的结题评价,下一步将调整指标体系权重,使之更符合实际且突出高质量成果,引导项目负责人更关注质量和结果,并分阶段进行跟踪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因肺孢子菌肺炎(PJP)住院的患者的基础病、病原学检查、病情程度,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20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接受诊疗、有病原学证据的485例PJP临床资料。结果男237例,女248例,年龄14~88(53.3±16.2)岁;≥60岁209例。根据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分为8组,包括结缔组织疾病(CTD)209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9例、血液系统肿瘤38例、各种肾脏病81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3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30例及其他疾病42例。CTD组以女性为主,恶性肿瘤和HIV感染组均以男性为主。肺孢子菌检测过程中,痰肺孢子菌阳性率44.95%(218/485),气管镜标本肺孢子阳性率92.01%(265/288):痰和气管镜标本涂片染色找肺孢子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95%(24/485)、9.72%(28/288),而分子检测肺孢子菌阳性率分别为43.09%(209/485)、90.63%(261/288)。本组HIV感染者发生PJP时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呼吸衰竭的比例最高,但接受机械通气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比率、病死率却最低;IIP患者发生PJP时入住ICU和接受机械通气的比率虽很低(仅次于HIV感染者),但病死率却最高。结论CTD是本组PJP患者最常见的基础病,HIV感染者发生PJP时易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呼吸衰竭,但预后好;而IIP患者发生PJP时病情重、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疾病进展与血管基础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进展性ACI患者62例(进展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58.69±4.61)岁;选取同期非进展ACI患者68例(非进展组),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57.48±5.01)岁。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血压变异性(BPV)情况,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值(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Grouse积分)和评估斑块指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BPV、IMT、Grouse积分与ACI疾病进展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ACI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吸烟构成比、BPV(SBP)、BPV(DBP)、IMT≥1.3 mm构成比、Grouse积分、斑块指数高于非进展组(均P<0.05)。BPV(SBP)、BPV(DBP)、IMT、Grouse积分、斑块指数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51、0.504、0.569、0.711、0.698,均P<0.001)。糖尿病、吸烟、BPV(SBP)>0.12、BPV(DBP)>0.17、Grouse积分>5.68分是ACI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ACI患者疾病进展与患者自身血管基础情况存在关系,且合并糖尿病、吸烟、BPV以及Grouse积分会增加ACI疾病进展风险。
简介: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目前,学生培养仍以就业为导向,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学生的德育一直依托思想政治类课程,但由于教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素,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时,学校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开展了相关课题的探索。通过调查发现,我校部分护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取向,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敬畏生命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我校护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不够,教学过程中对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较少。思政课上,授课教师很少会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讲授护士的职业素养要求是什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互脱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大大弱化了思政教育效果。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如何与护理专业课相融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评价,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护理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的设施,流程以及注意事项,适时引入了最先进的VR技术进行改进临床实践的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新的思路,藉以补充中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手段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科患者基础护理中优质分级护理服务项目的应用方法以及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择对内科护理工作展开研究,共有12名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中采用优质分级护理服务活动形式。对优质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施前后,护理人员24h基础护理次数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结果:在优质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施后,护理人员24h护理服务中巡视病房、健康教育、翻身、沟通交流、肢体功能锻炼以及清洁卫生护理次数分别为(78±4)次、(25±4)次、(134±5)次、(112±3)次、(17±3)次、(153±2)次,高于优质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施前护理人员24h护理服务中巡视病房、健康教育、翻身、沟通交流、肢体功能锻炼以及清洁卫生护理次数(55±8)次、(17±4)次、(129±6)次、(89±7)次、(15±6)次、(62±7)次。结论:在基础护理服务中,可开展优质分级护理活动,有利于显著提升护理干预水平,改善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阐述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心内科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分别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常规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依从率、病情监察依从率、临床护理依从率分别为(18/20)90.0%、(17/20)85.0%、(17/20)85.0%,高于参照组患者用药依从率、病情监察依从率、临床护理依从率(14/20)70.0%、(13/20)65.0%、(15/20)75.0%。实验组患者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16.8±1.6)分、(16.2±1.3)分、(17.3±1.1)分、(15.9±1.4)分,高于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9.4±0.9)分、(10.2±1.1)分、(10.7±0.9)分、(9.7±1.1)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内科患者护理干预中,可推广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干预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心内科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如何影响基础护理质量。方法 抽取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观察研究的试验对象,在科学随机原则的指导下将其划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干预,对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价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及健康知识评分(92.45±1.77,88.76±3.81)维度上数据结果均显著高于常规组(79.72±1.93,72.35±4.28);常规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6.00%,后者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前者。且此二组间的差异比较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基础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切实提升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其预后,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控制中基础护理流程的实施及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住院治疗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基础护理管理(观察组,n=35)与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n=35),对比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期间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2.86%(1/35)高于对照组17.14%(6/35),(p<0.05);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指标97.14%(34/35)高于对照组82.86%(29/35),(p<0.05)。结论:医院感染控制中基础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