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并探讨其评价SSS-TOAST1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常规超声检查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SSS-TOAST1型脑梗死患者113例,为脑梗死组,及选取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4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根据梗死后病情变化分为梗死后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88、0.33,P均>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成像以黄绿色为主,非梗死组斑块弹性成像以绿蓝色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10.77、4.52,P均<0.05)。脑梗死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1.34、0.17,P均>0.05)。脑梗死组中梗死后进展组比非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2.30、3.80,P均<0.05)。结论RTE可以评价斑块的软硬度以反映斑块的易损性,SSS-TOAST1型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其易损性高;且RTE对评价梗死后病情变化有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科内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1例为对照组,经彩色超声仪检测患者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等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IMT增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质回声斑检出率随脑卒中面积增大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DV水平低于对照组,而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辅助血流参数检测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2020年我院心内科慢性病随访中心人群1050例,调查人群的患病史,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并对所有人群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颈动脉斑块患病组,无颈动脉斑块的为正常对照组;依据代谢综合征的定义,评价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 (1) 患病组270例,正常对照780例,两组人群的年龄、吸烟、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素、尿酸、肌酐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0-4个组分的人群的颈动脉斑块疾病患病率分别为14.99%、21.11%、25.85%、31.60%、32.12%,随MS组分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疾病的患病率逐步增高;(3)校正年龄、性别后,1个组分的风险为1.53(1.29~1.81)、2个组分的风险为 1.99(1.70~2.34)、3个组分的风险为 2.65(2.25~3.13)、4个组分的风险为 2.71(2.22~3.30),随着MS组分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风险逐步增高;(4)颈动脉斑块疾病患病风险依次为血糖异常>血脂异常>BMI>血压异常;其中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并+血压异常者的患病风险最大,OR值为2.99(2.23~4.01)。结论:代谢综合征影响对颈动脉斑块疾病的发生,血糖异常的影响较大,并随着组分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疾病患病风险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进行心血管筛查的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样本数量均为60。对两组均实施颈部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内径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情况,并将结果在组间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数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超声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这一检查方式下,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有着明显差异,因而能够做出对脑梗死比较明确的诊断,建议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这一检查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及鉴别病变性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诊治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均行CT诊断,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以判断CT诊断效果,并观察分析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和CT值差异。结果:本组患者经CT诊断为恶性病变者76例,恶性检出率为66.67%;经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者77例,恶性检出率为67.54%;CT诊断准确度为88.60%[(31+70)/114]、灵敏度为90.91%(70/77)、特异度为83.78%(31/37)。在CT征象方面比较示,恶性病变的不均匀强化率、增强以快进快退为主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良恶性病变的边界模糊率、形态不规则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CT值方面比较示,恶性病变的动脉期CT值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良恶性病变的平扫CT值、静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是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手段,可比较准确鉴别病变性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