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经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36例。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能够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判断斑块的形态和性质,还能够判断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检查依据。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及危险因素,已引起了国内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2]。造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以及易损斑块的破裂而引起的血栓的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同脑梗塞、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早期、准确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三维超声成为目前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先进、可靠、精确、成熟的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59.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6例、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7例。
1.2检查方法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平卧位,双肩垫枕,头向后仰稍偏向检查侧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多切面扫查分别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分别测定颈总动脉起始部1cm处、颈总动脉分叉前1cm处、颈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外动脉起始部1cm处的血管后壁IMT。在采集血流频谱时,尽量保持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θ)小于60°,在不同患者间进行超声检查时,θ角也应尽可能保持一致,通常θ为45°~60°。
1.3诊断标准⑴颈动脉的诊断标准:管壁内膜光滑,厚度均匀,IMT<1.0mm,膨大处<1.2mm[4]。颈动脉管壁解剖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超声显示为内外两条强回声线和中间低回声带,多数学者称为“双线样”回声。两条强回声线分别代表管腔与内膜间的界面回声及中膜和外膜的界面回声,外膜回声较内膜高,中间的低回声为动脉管壁中层[5]。IMT是指内膜与管腔分界面至中层与外膜分界面的垂直距离;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颈动脉内膜不均匀增厚、毛糙,当IMT>1.0mm或局部有斑块者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㈡根据颈动脉IMT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分5级[6]:0级<1mm,1级≤2mm,2级≤3mm,3级>3mm,4级完全闭塞;⑶斑块的诊断标准:IMT>1.3mm或比邻近部位厚0.5mm,或≥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液缺损,缺损处面积≥10mm2者即为斑块。斑块的超声类型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根据斑块回声特性和回声程度将扁平斑及硬斑视为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及各种混合斑视为不稳定斑块;⑷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7]: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任一条管腔狭窄<50%为轻度狭窄,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狭窄>70%为重度狭窄。
2.结果本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例为1级、22例为2级、26例为3级;其中18例为稳定性斑块、7例为不稳定性斑块;15例颈外动脉管腔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例为重度狭窄。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常常累及多个脏器的动脉和体循环系统,动脉硬化被多种因素左右且作用于不同的环节,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对疾病的发展有影响。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在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因素包括:纤维帽薄、巨噬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基质减少,核心充满脂肪、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二维超声检测不能较好地将斑块表面纤维帽及溃疡面结构显现出来,也不能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成分,因而对其稳定性的评估造成困难。三维超声成像较二维多普勒彩超成像更清晰。三维超声检查是,应用血管短轴切面、长轴切面,对劲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依次进行扫查,在扫查的整个过程中,确保血管的横截画面很清晰,血流信号维持的良好,探头则进行平稳的移动。接受检测者,保持平静心情,呼吸顺畅。患者避免做吞咽的动作。在发现斑块以后,对血管的长轴及短轴进行扫查,得到满意且有价值的二维切面图像以后,再对其行三维超声图像采集技术。在三维图像的采集过程中,每位患者都进行2~5次的图像采集[8]。采集以后再进行存储,随后脱机重新进行三维组建。在重建的整个过程中,从多个方向、多重角度进行角度旋转的观察,最终获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金字塔"形三维图像,最后应用QLAB量化软件测定分析获取到的图像。
颈动脉斑块多发生在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动脉硬化通常为管壁增厚,内膜毛糙,早期动脉硬化表现为中膜增厚,有少量类脂质沉积于内膜时呈线状弱回声,脂质贴附在内膜上形成内膜局限性增厚,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内膜增厚、钙化直至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闭塞。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者为扁平斑或硬斑;斑块内有出血,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为溃疡斑。患者斑块以扁平斑、硬斑、软斑多见,溃疡斑较少见。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常与血管的狭窄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取决于斑块的组织成分,而不是斑块的大小,含脂质成分高,回声不均匀的软斑及溃疡斑容易破裂出血及出现血栓,是发生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扁平斑及硬斑形态多不规则,脂质被埋于深层,表面纤维化、钙化,而相对较稳定,贴于管壁一般不易脱落,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低。
由此可见,彩超不仅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而且还能显示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性质等情况,是诊断颈动脉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佟海燕,宋灿罗,赵春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及超声评价的意义[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17(22):24-26.
[2]李超伦.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109-111.
[3]熊莉,邓又斌,毕小军,等.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及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583-1585.
[4]张缙熙,简文豪.临床实用超声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1.
[5]何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1.
[6]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2):67-68.
[7]陆琦,陈卫东,王凯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46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
[8]白桦.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广西医学,2010,13(09):34-35.
[9]乔锋利,刘美含,杨艳艳,等.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2):35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