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88例医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单药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单药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氨磺必利,该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流浪乞讨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进行实验。实验方法则是实验组采用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在6个月内进行对比两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WAIS-RC、MMSE、ADL治疗效果评估要优异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精神障碍,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既往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作用于多巴胺2型受体发挥疗效,对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症状的疗效欠佳且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功能康复。因此,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精神病药的研发显得尤为迫切。SEP-363856是基于表型筛选策略发现的一种不与多巴胺2型受体结合的独特抗精神病药,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SEP-363856的疗效可能与激活痕量胺相关受体1和5-羟色胺1A受体有关,该药的发现有望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本文中简要介绍了SEP-363856的研发历程,包括临床前研究结果及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便于读者了解这一新型抗精神病药。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个体优选的方式,分析研究抗精神病药的具体疗效以及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出应用效率较高的抗精神病给提优化治疗用药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每组50例。对四组患者分别采用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对所有患者采用为期两年的单盲法药物治疗,并对所有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数据记录,结合检查结果,分析研究不同药物的适用计量、疗效几不良反应,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各种CYP2D6多态性敏感度分析发现,丁组(利培酮)的多态性敏感度最高,F值为7.223,甲组(阿立哌唑)次之,F值为6.402,其他两组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对于CYP1A2多态性仅对利培酮组平均血药浓度产生明显影响,各组TESS 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在本次实验中,所研究的四种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不良反应中的差异性也比较小,但是整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精神病药物治疗选择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基因情况,合理的调整所选择的药物种类,对于所使用的计量,要进行全面的控制。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疾病,预防复发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国内外治疗指南中推荐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为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且目前已积累一定的研究数据。由于治疗指南更新的相对滞后,针对长效针剂的实际临床应用尚不能及时在指南中全面体现。基于此,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5位精神科专家组成了本共识的专家组,在系统总结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基础上,针对临床实践者最关注的长效针剂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包括适用患者人群、用法用量、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特殊人群使用以及使用全程中的医患沟通要点给予了合理阐述,以期帮助医生在实践中规范合理地应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物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与服药后1~3个月。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感损坏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