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其理论早期属于结构主义,后期偏向后结构主义。早期注重文学语言结构研究,后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被当作一个稳定的客体或界线分明的结构来对待,批评家的语言也已放弃了对客观性的要求。他在代表作《S/Z》中认为,使批评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重新改写的作品,而不是可读的作品。这样,批评家可以任意分割原来的作品,制造与原作品意义相异的语义游戏,由此读者和批评家由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从研究对象到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按巴特自己的话讲就是从研究“作品”转向研究“文本”,即“从视文学作品为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转向视它们为不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指游戏。”“作品”与“文本”作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自研究的对象,其含义及相互关系如何?巴特在其重要论文《从作品到文本》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简介: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2009年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丰厚的文化遗产。为能使广大读者,从季老传奇人生的感悟中得到感悟,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我的人生感悟》。书中荟萃了季老一生中关于人生感悟方面的文章七十一篇。分为修身、治学、寄情、旷达四大部分。季先生在这些学者式的散文中,以真人、真事为线索,以真话、真情为准则,以自省、自察来反思。用血换来的文章、用泪写成的文字,展现人生苦旅,读来心灵震撼,有如"我被抄家,被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我并不是那种豁达大度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我一时被斗得昏头转向,下定决心,自己结束自己的性命……"(《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一般人,会对季羡林这样的大家望而生畏,认为学问这么高的人,文章也一定读不懂。其实不然,先生的这些文章不同于他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非专业人员难以接受;也不像他的杠顶之作《罗
简介: 人问乌鱼:"这清澈的海水里,你体内的墨汁是哪来的?" 鸟鱼问人:"人本善良,可恶又从那来的?" 人看见啄木鸟在想:"你的嘴是怎样发现虫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