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U937巨噬细胞与肾结石晶体相互作用的钙盐沉积程度。方法分组羟基磷灰石(HAP)组、一水草酸钙组(COM)、混合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茜素红S—氯化十六烷基吡啶钙盐半定量测定晶体-细胞反应后细胞基质的钙盐沉积程度。结果HAP+COM混合实验组与其它组在相同时段细胞基质的钙盐沉积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组的程度最高;HAP组与其它组在相同时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COM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与COM组在相同时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晶体实验组12小时组与24小时组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小时组分别与另外两个时段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实验组不同时段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HAP可能存在诱导巨噬细胞增强吞噬HAP和COM的作用;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吞噬HAP后启动吞噬COM。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钠、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135例慢性心衰患者按NYHA分级将患者分成两组,心功能II级组,心功能III-IV级组,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心脏彩超结果、血清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心功能III-IV级组血钠水平低于心功能II级组血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III-IV级组左房内径大于心功能II级组左房内径,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III-IV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II级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表现为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血钠降低。血钠的变化与心衰后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心脏的重构密切相关,可将血钠与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作为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硫氧还原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将其分为空腹血糖高组(A组)、餐后血糖高组(B组)及空腹餐后血糖均高组(C组)。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TXNIP、IL-1β水平。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A、B、C三组的血清TXNIP、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组血清TXNIP、IL-1β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TXNIP与IL-1β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氧化应激因子TXNIP及炎症因子IL-1β水平在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推测慢性炎症可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与评估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7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其中用克氏针固定27例(A组),单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固定28例(B组),双重建钢板固定32例(C组),回顾性分析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结果表明B组与C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肘关节功能根据改良Cassebaum评分,A组优良率为44.4%,B组优良率为82.1%,C组优良率为93.8%,因此A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最差,B组次之,C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最佳;根据Sodelgard关于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判断标准,A组失败率为33.3%,B组为25.0%,C组为3.1%。C组固定失败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内固定方法患者均无皮肤坏死与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内固定松动与断裂发生率较高;单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固定与双重建钢板固定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单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固定内固定松动与断裂发生率亦较高,而双重建钢板固定失败率远低于其他两种方法。因此采用双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其他2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2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将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到对照组中,将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应用于观察组中,对两组患者的术后Hari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固定方法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Hariis评分均较高(P<0.05);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18%,观察组为15%,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显著,对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起到了改善作用,同时该固定方法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三种固定手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希望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内2015年1月—2016年1月一年之内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患作为对象,76例病患为45例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31例;将76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三组,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稳定型病患中使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超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且股骨近端防旋随内钉组的首次负重时间明显比动力髋螺钉组和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短;手术结束半年后动力髋螺钉组病患出现螺钉穿入髋臼处1例,不稳定型病患中股骨近端防旋随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首次负重时间均明显比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短。术后3个月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出现1例髋内翻,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术后4个月之内出现1例钢板远端螺钉拔出情况。结论对比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患的最终治疗效果,认为治疗期间的首选治疗方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预备方法对根管治疗约诊间痛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24例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步退技术进行根管预备,B组患者采用G钻改良步退技术进行根管预备。对比两组患者根管治疗期间约诊间痛发生率和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结果A组患者约诊间痛发生率为19.35%,满意率为88.71%;B组患者约诊间痛发生率为6.45%,满意率为98.39%。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B组患者约诊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根管治疗过程中采用G钻改良步退技术进行根管预备有助于降低约诊间痛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年龄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23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种内固定方法患者以60岁为标准分成两组,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3.5个月(12~18个月),60岁以下DHS内固定组愈合率85.7%,PFNA内固定组愈合率87.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DHS内固定组愈合率68.75%,PFNA内固定组愈合率95.0%,PFNA内固定组与DHS内固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髋关节功能MerleD’Aubigne标准评价,60岁以上DHS内固定组优良率62.5%,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80.0%,PFNA内固定组与DHS内固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显骨质疏松的粗隆间骨折,DHS和PFNA均是内固定的理想选择。高龄患者伴有明显骨质疏松粗隆间骨折,PFNA疗效明显优于DHS,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采用牵引、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采用牵引方案的有4例,设为研究组A,采用锁定钢板的有4例,设为研究组B,采用PFNA法的有4例,设为研究组C。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A发生并发症的有3例,发生率为75%,研究组B发生并发症的有2例,发生率为50%,研究组C发生并发症的有1例,发生率为25%。研究组B在住院时间上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研究组C在下地时间、愈合时间上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方法随机对佛山市南海区内6个镇街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与该区内无精神病发作史的社区人群进行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并且病例组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社区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均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通过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CP与PFNA两种微创固定方法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确诊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80例按患者意愿及病情分为两组。PCCP组(38例)采用PCCP固定法,PFNA组(42例)采用PFNA髓内固定法,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PCCP组与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PCCP组术后并发症率13.2%明显小于PFNA组21.4%,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PCCP固定法与PFNA固定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PCCP固定法在降低术后并发症上略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将自行研制的平头钝钻头(Flat-headedDrill)与新锐钻头(NewDrill)在新鲜人体股骨头标本临床钻孔试验,比较两者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同时观察平头钝钻孔的安全性,以降低临床手术中不易识别的关节面穿透引起的手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自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骨密度检测T≤-2.5。术后取得新鲜人体股骨头标本22枚,随机分为两组,F组使用平头钝钻头,N组使用新锐钻头。将钻孔后的结果再进行分组,测量钻道深度值,穿透钻道的深度值,计算两组数据差值记为尖顶距DBC(distancebetweencenters)。将每位医生钻穿股骨头关节面瞬时力量程度用VAS评分。结果未钻穿实验使用不同钻头时DBC数值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85);逆钻比顺钻在DBC上所得到数值更小,且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1)。钻头类型与钻孔方向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1076);钻穿实验使用不同钻头,平头钝钻头在VAS上获得更高的数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钻比顺钻在VAS上所得到数值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钻头类型与钻孔方向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1546)。结论平头钝钻头结合逆转技术能有效得减少钻头在股骨近端股骨颈锁钉钻孔过程中钻穿股骨头关节面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加贴近股骨头关节面软骨下骨的螺钉孔道,从而达到更佳的固定效能及固定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等摩尔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连续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0例患者,一组给予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ml,另一组给予0.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ml,记录麻醉时生命体征和麻醉中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麻醉后在T10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0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维持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75%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分为置换组、PFNA组、LCP组,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置换组、PFNA组优良率,明显优于LC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换组和PFNA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两种内固定均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缺血预处理(RIPC)和心内缺血预处理(ICPC)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流储备分数的急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1-2支冠脉主干血管狭窄70-85%)稳定型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RIPC组和ICPC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缺血预处理前后冠脉楔压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差异。结果缺血预处理后两组冠脉楔压和FFR均显著升高,且(P<0.05)。结论下肢远距离缺血预处理与心内缺血预处理均可提高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的冠脉楔压和血流储备分数,改善侧支血流,但下肢远距缺血预处理方法简便、无创、安全,更易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