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小果荨麻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三种小果荨麻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刘丽霞1刘丹2

(1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2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目的:探讨荨麻提取液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以水、乙酸乙酯、70%乙醇为提取溶媒,采用回流提取法对荨麻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作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来观察荨麻提取液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荨麻的乙酸乙酯提取液对实验菌均没有抑菌作用,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对部分试验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比水提物的抑菌效力强。

【关键词】荨麻;抑菌作用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238-02

小果荨麻(Urticaatrichocaulis(Hand.-Mazz.)C.J.Chen)为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有木质化的根状茎,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四川和云南海拔300-2600米山脚路旁、山谷或沟边[1]。荨麻全草富含多种维生素、鞣质。茎皮主要含蚁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质[2]。茎皮纤维可供纺织用;全草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解痉、活血和止咳之功效,主要用于小儿高热惊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跌打损伤,扭伤,闪挫伤,金伤,风热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腰膝疼,手足麻木,骨痛;外用疹出不畅,痘疹不透[3]。不同的提取溶媒得到的提取液有效成分存在差异,抑菌作用也随之改变。目前国内外主要针对同属的异株荨麻、麻叶荨麻等的研究,尚无关于小果荨麻的研究,对其抑菌特性也未见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供试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luteola)、肠膜明串珠菌乳脂亚种(LeuconostocmesenteroidesssPcremoris)、缓慢芽孢杆菌(Bacilluslentus)、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intermedi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fushigella)、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ParatyphiB)、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haemolyticus)、小牛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vitulinus),菌株均来自中国医学菌种保藏中心或实验室环境中分离后经鉴定的菌株。

小果荨麻[Urticaatrichocaulis(Hand.-Mazz.)C.J.Chen]于9月在盘龙区阿子营山坡旁采收地上部分,经过鉴定。

1.2试剂

乙酸乙酯、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

1.3仪器

游标卡尺、MLS-3781L-PC压力蒸汽灭菌器、PYX-DHS?500-BS-Ⅱ隔水式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电子天平。

1.4培养基

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

2.实验方法

2.1供试液制备

称取3份干燥小果荨麻全草,每份10g,分别置于圆底烧瓶中,分别加入10倍量的纯化水、70%乙醇、乙酸乙酯,浸泡2h,加热回流提取30min,趁热过滤,滤液浓缩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备空白溶液。

2.2菌液制备

取实验菌株接种至营养琼脂斜面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取斜面上菌落至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0.5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备用。

2.3抑菌实验

取适量菌悬液,用无菌棉签均匀涂布于无菌TSA平板上,取6mm直径的无菌滤纸于带菌平板上,每个平板放5张,4张加入15μl的供试液,1张加入空白对照溶液,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直径,计算平均值。

3.结果

空白对照均无抑菌作用,不同溶媒提取的小果荨麻提取液的抑菌作用及抑菌圈均有所差异,结果见表1、表2。

表1小果荨麻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4.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小果荨麻的醇提取液及水提取液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与醇提取液相比,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无抑菌作用;乙酸乙酯提取液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无抑制。从表2可知,小果荨麻醇提取液比水提取液抑菌效力强。本次实验证明小果荨麻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小果荨麻提取液抑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3(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胡剑非,孙向阳,陈惠云,韩向忠.荨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宁波农业科技2006,2.

[3]张小澜.小心荨麻[J].自然与科技.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