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指数;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术后生化是否完全缓解分为非缓解组和缓解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利用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血钙及血磷水平高,血清PTH水平低(均P<0.01)。骨钙素[45.98(31.98,60.27)比15.83(12.74,19.96)ng/ml,P<0.01]、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115.50(72.64,145.90)比 36.45(30.45,44.28)ng/ml,P<0.01]与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1.12(0.79,1.56)比 0.37(0.30,0.50)ng/ml,P<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重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27(1.31,5.99)比0.03(-0.38,0.63),P<0.0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是骨钙素(β = 0.610,P<0.001)、P1NP(β = 0.601,P<0.001)及CTX(β = 0.596,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非缓解组和缓解组经治疗生化异常改善后,血钙及血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非缓解组和缓解组治疗后血清PTH水平较前升高,而骨转换标记物及骨平衡Z值均降低,但仅在缓解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异常完全缓解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指标及骨重塑指数可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均P>0.05)。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呈非PTH依赖的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转换状态,总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并且与肢端肥大症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治疗后随着循环生长激素(GH)及IGF-1水平下降,高骨转换状态改善达到骨平衡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经外踝上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距骨复杂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距骨复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非截骨入路手术)和研究组(34例,接受经外踝上截骨入路手术),对比患者治疗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后可知,研究组患者AOFAS评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距骨复杂骨折脱位采用经外踝上截骨入路手术,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后踝和后足的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时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50例。A组患者采用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B组采用外侧闭合式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的变化、HS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矫正角度、术前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3.51±5.47)分和(90.98±5.84)分,t=24.275,P=0.000],HSS评分是[(51.85±4.68)分和(88.64±5.87)分,t=34.652,P=0.000];B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2.98±6.14)分和(91.52±6.54)分,t=22.497,P=0.000],HSS评分是[(52.05±5.16)分和(89.54±5.15)分,t=36.362,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75±1.48)°和(10.25±1.65)°,t=4.785,P=0.000],髌骨位置是[(0.890±0.031)和(0.898±0.032),t=1.270,P=0.207];B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69±1.53)°和(5.26±1.21)°,t=12.434,P=0.000],髌骨位置是[(0.889±0.047)和(0.821±0.039),t=7.873,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均改善,且B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髌骨高度下降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骨增生片联合骨肽片治疗骨质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内收治的100例骨质增生症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抗骨增生片治疗)和研究组(50例、抗骨增生片+骨肽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床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χ2=5.005,P=0.025)。结论:对骨质增生症患者实施给予抗骨增生片与骨肽片的联合治疗,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羊瓣胃阻塞多是由于羊的前胃蠕动机能异常,瓣胃收缩物力,使得瓣胃内容物难以被顺利排入皱胃,并在胃小叶间长时间停滞,后期水分被吸收,胃内容物会变得干枯,继而引起阻塞。且临床上该疾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阻塞,原发性多是由于饲喂不当所造成的,继发性是由于其他疾病造成的。当前该疾病在羊养殖过程中呈现高发趋势,羊在患病后,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死亡的病例,严重制约着养殖工作的发展,威胁养殖效益,还需及时做好疾病的治疗。当前在治疗工作进行时,往往会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提高疾病治愈率,基于此,文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羊瓣胃阻塞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过探究,能够为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针对患者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观察患者所获取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62例患者中60例患者组织瓣成活,总成活率是96.8%。在这其中,腓骨复合组织瓣的成活率是96.2%,前臂皮瓣的成活率是96.8%,股外侧皮瓣的成活率是100.0%。结论 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前臂皮瓣可以作为首要选择方案,股前外侧皮瓣仅仅在患者出现大面积缺损都情况下予以应用,针对上颌骨和下颌骨缺损可以应用腓骨复合组织瓣予以修复。手术操作后一周对皮瓣加以监测,及时观察患者血管相关危象,同时进行手术探查,是确保游离组织瓣获取更高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28例65指。其中2指损伤19例38指,3指损伤9例27指。创面均伴不同程度污染,伴血管、神经损伤10例,伴肌腱、指骨外露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4.5 cm×5.6 cm,皮瓣切取面积1.9 cm×2.3 cm~5.4 cm×6.6 cm。术后6个月内在门诊随访,6个月后电话或微信随访。结果28例65块皮瓣均成活,有1例术后1 d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动脉后好转;有1例出现感染,经过换药后愈合;有8例术后2 d出现张力性水疱,未经特殊处理,5~10 d自行消退。随访9~1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质地、色泽、外观及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伤,皮瓣质地、色泽好且不臃肿;供、受区在同一肢体的邻近位置,组织结构接近;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手术便捷,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使用开颅减压手术引发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实施开颅减压手术引起的脑水肿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疗法,试验组采用神经内科急救医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血肿范围小于治疗前,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肿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成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实施开颅减压手术引起脑水肿症状后可以选用神经内科急救医治,能较好促进病情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预防脑出血以及开颅手术后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将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录取62名接受开颅手术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患者手术后护理中。录入患者一般资料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1,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选择优质护理进行治疗以及治疗配合,对最终的血栓事件发生率进行记录,并评估患者的手术后康复质量。结果:在本次试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短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临床上应用治疗效果良好,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后遗症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2例进行实验研究。按照患者的入院挂号的奇偶数将患者分为神经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56人。其中神经组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血肿清除,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开颅清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后遗症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手术治疗后,神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和术后后遗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实验数据可以构成统计学分析(P
简介:摘要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膝关节退变的早期阶段,表现为膝关节单一间室退变,多发生于内侧间室,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伴有力线异常的单间室膝关节OA,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调整下肢力线,将压力从患侧间室转移至正常间室或正常力线位置,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目前尚无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OA的临床指南。经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的专家共同讨论,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5个问题,先后通过证据检索、证据体质量评价以及确立推荐意见方向和强度等步骤,最终形成25条推荐意见。推荐条目1~5为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条目6~21为手术方法及术中处理原则,条目22为3D打印截骨矫形技术,条目23~25为围手术期及随访管理等内容。指南制订旨在提高膝关节周围截骨下肢力线矫正术治疗膝关节OA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