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江苏大丰224100)摘要目的评价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25例肝囊肿患者,其中20例单发,5例多发,均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行硬化治疗。结果随访3~15个月,疗效指数0级2例(8.0%),I级4例(16.0%),Ⅱ级9例(36.0%),Ⅲ级10例(40.0%)。硬化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安全、经济、简单、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鼻塞式持续正压吸氧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探究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有重症肺炎的新生儿患儿2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与对照组1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头罩吸氧治疗,氧流量为每分钟4-6L;治疗组患儿进行鼻塞式CPAP治疗,将供气流量调整为每分钟5-7L,压力设定为3-6cmH2O,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住院天数、肺部啰音、面色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体征的消失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3例患儿的住院天数、肺部啰音、面色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指标消失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正压吸氧治疗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我院因腹部手术后发生的25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及愈后。结果25例患者中2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死亡1例。结论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腹腔污染严重或创伤较大腹部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3周内,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发生绞窄机率小,保守治疗效果较好。
简介:下肢慢性溃疡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臁疮"范畴,多为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外伤感染引起,因其易溃、难敛、难愈,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少数尚有癌变可能等特点,成为临床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我们于2010年1月-2011年6月采用复方溃疡宁纱条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5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及病房,均符合下肢慢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58~76岁,平均65.5岁,病程平均(40.5±3.4)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PX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25例颅内PXA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25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12例)及癫痫(8例)最为常见。肿瘤位置多见于顶叶(8例),其次为颞叶(6例)、额叶(6例)。病理结果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平均阳性率为6.4%,P53平均阳性率21.2%;WHO分级Ⅲ级患者的Ki-67平均阳性率为22.2%,P53平均阳性率为48.3%。15例检测突触素(Syn)蛋白患者中阳性12例。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个月,存活19例,9例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其中WHO Ⅱ级8例,WHO Ⅲ级1例。结论病理结果在PXA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WHO Ⅱ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Ⅲ级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方法回顾分析2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已经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和重残占80%。未发生脑疝20例,死亡、植物生存和重残占20%。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脑疝前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相当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极低组,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超低组,出生体重<1 000 g),比较2组患儿血25(OH)D水平、骨代谢指标及肠道并发症、代谢性骨病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21例患儿,极低组151例,超低组70 例,住院期间无25(OH)D水平过量患儿。(1)极低组生后4周时27.2%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54.3%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低组生后4周时25.7%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上升至3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后4周时两组患儿血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极低组血25(OH)D水平高于超低组(P<0.01)。(3)两组患儿血钙、磷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后4周及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超低组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极低组(P<0.05)。超低组代谢性骨病发生率高于极低组(10.0%比1.3%,P<0.01);两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我国常用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对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是安全的,补充后极低出生体重儿25(OH)D水平有明显改善,但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改善不明显。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优化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