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线粒体作为独立存在于细胞核外唯一具有DNA的代谢性细胞器,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结直肠癌与线粒体DNA(mtDNA)的相关性研究亦层出不穷,mtDN控制区(D-loop)作为其转录与复制的起始位点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试从D-loop区的突变、多态性、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以及拷贝数改变等方面综述其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证明肿瘤D-loop区突变的存在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可作为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效应的预测因子。高变区段1(HV1)中核苷酸16290T的次要单倍型和核苷酸16298T的频繁单倍型与结直肠癌的高生存率相关,其中16 290位点的多态性被认定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区域的去甲基化可能参与到mtDNA拷贝数和NADH脱氢酶亚单位2(ND-2)表达的调节,且其微卫星不稳定(mtMSI)与基于氟尿嘧啶的辅助化疗的耐药性及不良预后相关。D-loop区作为mtDNA的重要转录起始区域,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势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以及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参数MRI建立直肠癌术前肿瘤间质比(TSR)评估模型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49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以4∶1的比例将患者分配至训练集及验证集,分别为119、30例。根据病理切片中肿瘤间质含量,分为高间质组(TSR>50%)和低间质组(TSR≤50%)。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MRI,包括T2WI、对比增强T1WI及DWI。在训练集中,于T2WI、对比增强T1WI、DWI及ADC图像上对病灶进行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获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组学评分与TSR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获得组学评分评估TSR界值,并计算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由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计算出组学评分。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模型的组学评分与TSR均呈正相关(训练集:r=0.72,P<0.001;验证集:r=0.46,P=0.011),该模型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40、100%、87.3%、92.4%,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96、83.3%、67.7%、73.3%。结论基于多参数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评估直肠癌TSR具有潜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内镜医师在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下判断结直肠息肉性质准确率的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并分为3个数据集,数据集1(2018年1月—2020年10月,1 846张非腺瘤性与2 699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训练和验证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数据集2(2018年1月—2020年10月,210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88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比较内镜医师及该系统息肉分型的准确性,同时比较4名消化内镜初学者在该系统的辅助下判断息肉性质的准确性是否有提升;数据集3(2020年11月—2021年1月,141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03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前瞻性测试该系统。结果该系统在数据集2中判断结直肠息肉的准确率为90.16%(449/498),优于内镜医师。消化内镜初学者在有该系统的辅助下,息肉分型准确率显著提升。在前瞻性研究中,该系统的准确率为89.53%(308/344)。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内镜医师初学者的息肉分型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结直肠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列线图预后模型。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共获取52 814例。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预后风险因素,使用逐步回归筛选对预后影响最大的临床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采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1、3、5年总生存期的准确性。结果手术方式、年龄、LNR、AJCC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T分期、M分期、LNR和手术方式5个因素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最大,基于这5个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构建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均为最大,分别为0.762和0.756。ROC曲线分析发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预后模型1、3、5年AUC均达到0.7以上,模型有良好诊断价值。结论基于年龄/T分期/M分期/LNR/手术方式构建的结直肠癌预后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构建的预后OS列线图便于临床肿瘤医师对患者预后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045,P=0.041);但两组患者间抑郁程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24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分与患者的焦虑(r=0.300,P=0.013)、抑郁(r=0.287,P=0.015)及躯体症状障碍(r=0.344,P=0.003)程度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率极高。有必要加强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以减轻患者盆腔会阴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盆腔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难以避免造成放射性损伤。2021年,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放射性肠损伤诊治专家组更新制订了2021版《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与《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相比,该版本有较大的改动,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放射性直肠损伤名称:将"放射性直肠炎"这一称谓调整为"放射性直肠损伤";(2)倡导盆腔整体性损伤概念和多学科诊治模式;(3)提出疾病临床分型:慢性期损伤分型包括毛细血管扩张型、溃疡型、狭窄型和混合型;(4)根据上述疾病分型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调整非手术治疗的推荐等级;(5)提出手术治疗的具体指导原则与细节:"损伤控制"原则和"扩大切除"原则等方面。新版"共识"对疾病分析及治疗策略等进一步细化,提高了临床实践指导价值,为我国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microRNA-497(miR-497)表达量与CR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93例CRC患者术前及术后、30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及30位健康者血清miR-497表达量,同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随访CRC患者术后3年预后,复测血清miR-497表达量;分析术前血清miR-497表达量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RC组术前血清miR-497表达量显著低于其术后治疗结束时、腺瘤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CEA含量显著高于术后治疗结束时、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直肠癌组术后治疗结束时血清miR-497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CEA含量高于术后正常对照组(P<0.05);CRC组术前血清miR-497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CEA(P<0.01);复发转移组术前及术后血清miR-497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转移组(P<0.01);术前血清miR-497表达量与CRC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生存期长短有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前血清miR-497表达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497低表达量组1、2、3年生存率低于血清miR-497高表达量组(P<0.05)。结论术前血清miR-497低表达与CRC侵袭转移、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成为其预后评价指标;术后血清miR-497表达量降低对CRC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直肠癌术后留置肛管患者舒适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及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数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相结合自行编制的《留置肛管患者舒适度调查问卷》,对2019年1—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64例留置肛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置肛管患者的不适主要为坐位困难和上下床困难,其中43例占67.19%的患者中重度坐位困难,30例占46.88%的患者中重度上下床困难。肛管外露长度是患者不适的影响因素(F值为22.018、18.213,P<0.01)。结论直肠癌留置肛管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坐位困难和上下床困难,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相应措施,使用有效的干预方法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息肉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入组,根据结肠镜下诊断分为观察组(结直肠息肉组,300例)和对照组(无息肉组,150例),所有患者完善甲烷氢呼吸检查,比较2组SIBO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根据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进一步细分,比较各亚组的SIBO患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SIBO发生率(217/300,72.3%)明显高于对照组(58/150,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之间的SIBO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BO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SIBO患者及时清菌对预防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组具有一系列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改变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分子病理学的进展可以更好地从发病机制角度理解该肿瘤,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治疗。该文旨在概述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进展及其生物标志物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并讨论了具有临床价值的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1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体会,患者在出院期间自我维护PICC置管能力欠缺,导致出现感染,高度关注老年肿瘤患者出现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做好延续性护理,更好地护理于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