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将部分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脑膜瘤分类体系,并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除了NF2双等位基因失活或其他经典的脑膜瘤的驱动基因突变之外,部分分子特征具有分型特异性,如TRAF7和KLF4共突变为分泌型脑膜瘤的分子标志物,SMARCE1突变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特征性基因改变,以及横纹肌样脑膜瘤相关基因突变BAP1等。在分级方面,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CDKN2A/B纯合缺失,无论有无间变性组织学特征,均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3级间变性脑膜瘤。另外,H3K27me3缺失也往往是提示预后较差的特征。本文就脑膜瘤的WHO新分类进行简要解读,并分析其可能的实践局限性,以期在诊断工作中更方便理解分类进展及应用。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神经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手术难以切除干净以及术后易复发;同时由于血脑屏障存在,放疗、化疗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传统治疗方法对胶质瘤的治疗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其死亡率较高。然而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其较易通过血脑屏障,在大脑中可降解,可控制地释放药物等特性对胶质瘤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神经胶质瘤特点及其表面受体、血脑屏障组成及特点、目前常见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靶向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简介:摘要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为不同健康领域的应用而建立的一种国际分类标准,已在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多年,且仍在进一步发展之中。近年来,国际上逐渐重视该分类在前庭康复治疗领域的应用,并已取得部分进展。前庭康复治疗临床工作在国内开展多年并逐渐深入,其适应证已从外周性眩晕延伸到中枢性眩晕、老年性平衡功能障碍等领域。对该国际分类的应用实践将有助于临床上规范、系统、科学地开展前庭康复工作,有助于以康复科学角度,从整体上深化前庭康复临床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励考核机制用于产房医疗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苏州市立医院产房30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产房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名。观察组采用激励考核机制,对照组未采用激励考核机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件》中的要求,分类处理垃圾。比较两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评分情况、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执行率、不同类型垃圾分类正确率(生活垃圾、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及病理性垃圾)、自我保护能力(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结果观察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评分、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及执行率、垃圾分类正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保护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房工作人员实施激励考核机制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其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及执行率,使其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减少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情况的发生,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维护产妇及产房工作人员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Ti-rads分类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2例(168个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并依据Ti-rads分类标准得出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168个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研究,以Ti-rads2、3、4A类为甲状腺良性结节,以Ti-rads4B、5、6类为恶性结节,之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对良性和恶性甲状腺结节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超声Ti-rads分类对患者的甲状腺结节病变的诊具有相当强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利用超声Ti-rads分类对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有效提高了甲状腺结节检查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最佳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具有较广泛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利用胸部CT图像的征象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良恶性快速分类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分别进行CT三维重建和经CT引导下穿刺病检,以病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三维重建的良恶性快速分类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多平面重建法(MPR)对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象、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的图像显示率明显高于横断平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毛刺征、棘突征的图像显示率与横断平扫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空泡征的图像显示率明显低于横断平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CT三维重建能有效提高恶性征象的检出率,可作为良恶性的快速分类的临床手段,但同时良性结节征象的检出率也相应提高,因此有一定的误诊率,需要进一步结合灌注、动态增强、及特异性临床表现等多种方法进行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MRICS)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CP登记管理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CP儿童病案信息,包括高危因素、头颅MRI结果以及临床特点等,并根据MRICS对其MRI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共纳入1357例CP儿童资料,有头颅MRI结果者1112例,占比81.95%(1112/1357);其中MRI正常占比为13.49%(150/1112),异常占比为86.51%(962/1112)。在MRI异常CP儿童中,以白质损伤最多见,占比为43.97%(489/1112)。在高危因素方面,不同孕周、不同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是否有脑出血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者其MRICS多为白质损伤,新生儿期有脑出血者仅有4.49%(4/89)MRICS为正常;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是否合并病理性黄疸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特点方面,脑瘫型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是否合并癫痫及语言-言语障碍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存在智力障碍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CS与CP儿童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具有密切联系,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探讨CP发病机制及预测临床结局,建议在CP儿童临床诊疗及管理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