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析电网企业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采用SCL-90量表对电网企业2014--2016的新员工进行普查,获取有效问卷29365份。与全国常模相比,除饮食与睡眠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他因子均非常显著的低于全国常模。新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除偏执外,其他所有因子得分女性员工均非常显著地高于男性员工。学历越高新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除博士学历外,专科、本科和硕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政治面貌为群众与团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党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二者;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亟需重视,尤其是性别为女性、学历偏低、政治面貌为群众和团员、非独生子女的新员工。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企事业员工血尿酸水平。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体检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中选择200例在职员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心理压力、焦虑与抑郁程度量表分值,3种心理状态由轻到重各分为4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与Spera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对象基线资料、血尿酸水平、肌酐水平和尿素氮水平,探讨不同心理状态与血尿酸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依照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程度分组比较,心理压力较小、正常、偏高、较大,血尿酸水平分别为(198.52±30.24)μmol/L、(256.52±10.33)μmol/L、(354.20±15.54)μmol/L、(399.20±20.20)μmol/L,4组间有显著差异(F=694.662,P<0.001);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10.42±30.20)μmol/L、(256.50±12.33)μmol/L、(355.21±15.16)μmol/L、395.10±16.20 μmol/L 4组间有显著差异(F=338.096,P<0.001);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00.42±30.45)μmol/L、(258.50±12.35)μmol/L、(356.21±15.14)μmol/L、(395.20±16.21)μmol/L,4组间有显著差异(F=411.244,P<0.001)。不同心理状态的员工血尿酸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且随心理状态变化程度加重致血尿酸水平呈现由低向高逐渐升高的趋势。企事业员工不同心理状态分值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85、0.780、0.794,P<0.05),且血尿酸水平变化与肌酐、尿素氮水平无相关性(r=1.869、3.887、5.798,P>0.05)。结论不同心理状态的企事业员工血尿酸水平不同,且心理压力越大,抑郁、焦虑程度越重,生理指标血尿酸水平亦越高,且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肌酐、尿素氮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给于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选取时间在2022年-2023年20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小组划分,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心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领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通过对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不同模式干预,干预前差异不大,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4.0±5.7、41.6±5.2心理状态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应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护理人员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也必然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实施相应对策,帮助员工更好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新环境、新机遇和新挑战,不断提高环境适应性和工作效率值,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类型的孕妇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及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随机抽取94例近三年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孕妇的心理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焦虑型、抑郁型、疑心重型。经过我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孕妇的不良心理状况均得到显著缓解,并顺利分娩。结论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孕妇克服不良心理,顺利生产,从而保证母婴平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孕妇保健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简介: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