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一个简单、准确、实用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8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资料,根据其临床资料和病理指标将其分为良性组、恶性肿瘤组、甲状腺良性病变组,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肿瘤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一个简单的预测模型。结果与良性组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因素对甲状腺肿瘤有显著影响;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是影响甲状腺肿瘤最重要的因素。结论年龄、性别和吸烟史等因素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简单易操作的预测模型可用于甲状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2—2022年某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性特征,对于其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制定丙肝防治措施提供参照依据。方法:确定研究时间为2012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丙肝病例信息,分析报告资料,选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地区丙肝发病特点,预测后续疾病发生率发展趋势。结果:统计2012—2022年该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共检出阳性患者1963例,在2014年发生率最低,占比4.53%,男性群体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年龄分布广泛,此次研究报告中40-59岁群体患病率最高。结论:经分析该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后续还需加大丙肝防控力度,对于高发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血钾浓度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 2012年 1月 1日至 2018年 12月 31日 PQ中毒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 1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30天后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建立多因素 Logitic二元回归模型,评价 PQ中毒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死亡组患者口服毒物剂量、 WBC、血肌酐、 T-CO2、血钾较生存组明显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CRC)临床病理参数与常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联性及诊断预测价值。方法 将58例本院收治的CRC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自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将指标结果与病理参数做对比,分析相关性和诊断预测效果。结果 CRC组患者RDW、PLR、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M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LR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结肠部位、性别存在相关性,LMR水平与远处转移、TNM分期、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NLR水平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浸润深度、肿瘤体积存在相关性,RDW与肿瘤部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RDW、PLR、NLR、LMR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指标,其水平高低能反映出临床病理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血肿临床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通过收集189例早期小于30ml幕上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或血肿(Traumatic Acute Subdural Hemorrhage/Hematoma,TASH)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在发病后2小时内经CT确诊并住院观察,在发病后24小时复查颅脑CT,病情恶化者随时复查CT,了解血肿变化情况。将血肿分为增多(A)组和未增多或快速消散(B)组,对二组病人的年龄、血肿量和血压采用t检验,对二组病人的性别、血肿形态、血肿密度运用X进行显著性检验,明确血肿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在189例病人中发现血肿增多52例,血肿增多率为27.5%(52/189),血肿减少12例,血肿减少率为6.35%(12/189)。在众多研究因素中,2组病例之间的血压、血肿形态、血肿的CT密度及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血肿增多相关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对A、B组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波动、舒张压波动相比较血压越高、波动范围越大(收缩压大于190mlg,舒张压大于110mlg,平均动脉压在145mg以上,收缩压波动高于60mg以及舒张压波动超过30mg时)血肿增多性越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A、B组血肿形态比较,在血肿增多52例中有32例形态不规则,占61.5%,20例血肿形态规则,占38.5%,血肿形态不规则可能出现血肿增多的机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A、B组血肿密度比较,在血肿增多的52例中有38例血肿密度不均匀,占73.1%,14例血肿密度均匀,占27.0%,血肿密度不均匀,血肿增多性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血肿病人早期血肿临床转归预测指标,病人处于普睡、昏睡状态,血压明显升高,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对早期血肿的临床转归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在胎儿窘迫预测中应用胎儿心电图联合胎心监护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 方法 : 选取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3 月在本院产科 接收的 40 例妊娠期 34 周的 孕妇 作为研究对象。对于行胎心监护无任何反应的行胎儿心电图对胎儿窘迫进行诊断;在术前采用胎儿心电图联合胎心监护应用于胎儿窘迫的预测, 观察不同诊断方式胎儿窘迫的诊断准确率, 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胎儿心电图检测正常 者 16 例、异常者 24 例,其中异常者主要存在宽大的 QRS 波群变化,正常者 1min Apgar 评分明显高于异常者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胎儿心电图联合胎儿监护的诊断率明显高于胎心监护的诊断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胎儿窘迫预测中应用胎儿心电图联合胎心监护的诊断效果极其显著,其能够及时的对胎儿窘迫进行处理,避免胎儿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