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痰液涂片镜检法与痰液罗氏培养检验法在结核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180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早、中、晚三次痰液进行检验,分别采用痰液涂片法和痰液罗氏培养法进行操作。将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0例患者通过痰涂片细菌检验,阳性537例(29.83%),阴性1263例(70.17%);通过痰液培养检验,阳性980例(54.44%),阴性820例(45.56%)。痰液培养检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痰液涂片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液培养与痰液涂片在结核病检验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是临床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从2型糖尿病患者(T2DM)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并探讨其体外诱导培养的条件。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对T2DM外周血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培养7d后鉴定EPCs,MTT检测APS对T2DMEPCs增殖的影响。结果T2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培养后呈梭形、铺路石样,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CD34和KDR,和干/祖细胞抗原CD133。APS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能促进T2DM外周血EPCs增殖(P<0.05)。结论鼠尾胶原可代替EPCs培养中常用的纤维连接蛋白,是体外分离培养外周血EPCs的更节省的一种方法。黄芪多糖(APS)能促进EPCs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重在探究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本科室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儿的相关数据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进行血清收集。分别采用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方法对血清实施检验,并将两种方法的阳性检验结果和具有年龄差异的患儿的血清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快速血清学的阳性检验率为60%,微生物快速培养的阳性检验率为90%,微生物快速培养的阳性检验率显著高于快速血清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4至7岁患儿的血清检验率显著比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高,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灵敏度较高,相应的阳性检验率也较高,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手段,能够当做可靠的诊断数据供应给临床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结直肠癌细胞系无血清培养形成细胞球的最佳方法,以及对球体内的间质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方法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HT29、SW480、SW620及HCT116悬浮培养在添加了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FM)中,并传代更新及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系细胞球中间质化标志物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制的SFM中5种细胞系均能形成细胞球,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的细胞形态,并能稳定的传代增殖,加入血清诱导分化贴壁生长。细胞球中表达间质化标志物N-cadherin及Vimentin。结论结直肠癌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方法得到悬浮生成的细胞球,细胞球内可检测到间质标志物的表达。
简介:目的研究将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CD34+单核细胞(MNCs)共培养体系种植于脱细胞海绵体支架上在兔体内构建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兔骨髓与兔外周血中提取并鉴定MSCs与CD34+MNCs,将两种细胞组分以107/mL的密度种植于制备好的兔阴茎海绵体脱细胞胶原支架上,同时将相同密度的MSCs、CD34+MNCs分别种植于支架上,培养4天后植入一种兔阴茎海绵体缺损模型中。3个月后对工程化组织进行取材,行H&E及Masson三色染色等组织学检测。结果MSCs和CD34+MNCs共培养组近白膜处的海绵体保留了正常海绵体结构,而MSCs组、CD34+单核细胞组及空白支架组以疤痕增生为主,尽管较之CD34+单核细胞组及空白支架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疤痕组织中的血管数目较多(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将MSCs和CD34+MNCs的共培养体系种植于脱细胞支架上植入兔体内可以构建出一段组织学上与原生海绵体相似的组织;CD34+MNCs在体内主要通过协同MSCs而非单独发挥其促血管化的生物学效应。
简介:背景:大量实验已证明,玻璃化低温保存能获得更高的细胞存活率。目的:观察玻璃化低温保存对肌腱细胞与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复合物的影响。方法:取共培养9-14d的肌腱细胞-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物,分别以10%二甲亚砜、玻璃化低温保存液VS55、21%二甲亚砜进行低温保存和复苏。复苏培养1h后,进行死/活双色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观察肌腱细胞存活率,以新鲜培养的肌腱细胞-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物为对照。结果与结论:①死/活双色荧光染色:10%二甲亚砜组肌腱细胞从聚二甲基硅氧烷支架材料孔隙表面上剥脱,呈双染的不规则细胞形态;VS55组和21%二甲亚砜组存在单染绿色荧光的梭形和球形细胞,也存在红绿双染的不规则形态细胞,两组细胞观测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②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对照组细胞大小均匀;10%二甲亚砜组由于细胞量少而不足以进行流式细胞检测;VS55组以较小体积的细胞颗粒为主;21%二甲亚砜组细胞体积大小与新鲜对照组类似,同时存在较小颗粒;③细胞回收率与存活率:VS55组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21%二甲亚砜组(64.9%,76.2%,P〈0.05);10%二甲亚砜不能获取足够细胞,未能行细胞计数;4结果表明:采用21%二甲亚砜玻璃化低温保存有利于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保持肌腱细胞-支架结合完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痰培养菌种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COPD并发VAP患者,入院后24h内、机械通气48h后采集痰液标本行痰培养,统计痰培养菌种分布情况,进行药敏试验观察细菌耐药情况。结果78例患者共分离得到126株致病菌,其中59株为入院后24h内分离得到,67株为机械通气48h后分离得到,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主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最普遍,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都是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啉钠完全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未发现耐药性。结论COPD并发VAP患者的痰培养菌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此类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需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选择抗菌药以保证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比较谷氨酰胺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添加阶段的条件下,作为细胞生长液的成分,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中金黄地鼠肾细胞的培养效果以及后续生产工艺的影响。方法(1)以两种添加阶段:将谷氨酰胺作为细胞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成分加入细胞培养和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2)以不同的浓度:按0.05、0.1、0.2g/L的浓度加入细胞培养。结合两种条件后,每种组合条件生产3批地鼠肾细胞,对所有批次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后续接种病毒后,对应的病毒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谷氨酰胺在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所生产的地鼠肾细胞质量优于其作为细胞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成分加入细胞培养,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谷氨酰胺按0.1g/L和0.2g/L的浓度加入细胞培养所生产的地鼠肾细胞质量优于按0.05g/L浓度,在2种添加阶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但0.1g/L和0.2g/L的浓度之间,无论谷氨酰胺的添加阶段在培养基中添加P=0.513,在培养时临时添加P=0.82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所需的地鼠肾细胞培养中,谷氨酰胺适合在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容器,浓度不宜低于0.1g/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及其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以来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有77例(97.12%),出现心功能症状的患者有53例(66.71%),出现脾肿大的患儿有30例(37.71%),出现镜下血尿的患儿有38例(47.81%)。80例患儿中有28例为阳性血培养,血培养中阳性率为35.41%,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中主要的致病源菌是草绿色链球菌和B溶血性链球菌,本粗研究中谭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例(80.01%)、6例(41.03%),条件致病菌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74例患儿(92.7%)发现赘生物,阳性率仅次于发热表现。结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风湿性心脏病的引发率仅次于先天性心脏病。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而且超声心动图能评估患儿的的病情和预后,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检测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自2016年6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68例,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快速血清学进行检测,观察组微生物快速培养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儿检出的阳性检出率,同时对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1-4岁、5-8岁、9-13岁组别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检出阳性检出率为80.62%,观察组的检出阳性检出率92.33%,经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4岁、5-8岁、9-13岁的检出率分别为86.21%、93.94%、81.81%;1-4岁、9-13岁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岁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1-4岁与9-13岁组,经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检测时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方法检出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且对5-8岁组患儿检出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病医院血培养主要分离菌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2015年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34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得细菌2017株,检出率8.3%,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后为100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4株(56.9%),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1株,31.8%)、链球菌(111株,11.0%)、金黄色葡萄球菌(55株,5.5%)、粪肠球菌(40株,4.0%)、屎肠球菌(15株,1.5%);革兰阴性杆菌381株(37.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8株,6.7%)、铜绿假单胞菌(61株,6.0%)、大肠埃希菌(58株,5.7%)、肺炎克雷伯菌(43株,4.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4株,3.4%)、阴沟肠杆菌(33株,3.3%);真菌54株(5.4%),白念珠菌占首位。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尚可;屎肠球菌耐药性较粪肠球菌强,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稍差。结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5年血培养分离得革兰阳性球菌多于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稳定,不同类型医院患者情况不同,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也会有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所在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7例,收集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97例患者支气管分泌物分离病原菌53株(54.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92.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3株(占5.7%),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和肺炎链球菌1株;真菌1株(1.9%),为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较高(均〉7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为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均为85.7%),其次对亚胺培南(42.9%);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50%)。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分泌物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研究对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临床感染中革兰阴性菌的品种、构成及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培养出革兰阴性菌的747株病原菌,采用回顾性分析革兰阴性菌菌株构成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报告。结果747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35.74%,肺炎克雷伯菌占14.06%,铜绿假单胞菌占11.24%,沙门菌占10.04%,鲍曼不动杆菌占5.0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最高,占46.97%。碳青霉烯类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最好。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暂无耐药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尽量以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耐药性细菌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