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本次研究内收集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内我院当中进行了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108例患者为对象,以患者入院期间的时间将其分为对比组(n=54)和研究组(n=54)。对比组实施传统刮宫术,术中为盲刮,不能直视下操作,术后仍然存在出血;研究组实施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可清楚的观察息肉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别中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比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比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运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手术期间出血量,最重要优势在于可以直视病变,减少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肥胖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肥胖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基点分实验组、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实验组采用腹腔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实验组手术、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对肥胖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有效缩短其手术、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患者女,77岁。阴道不规则出血8个月余;腹部CT示子宫颈及宫腔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术后标本镜下呈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及绒毛膜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及绒癌成分均呈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p53弥漫强阳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成分:PAX8阳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16阳性,WT1阴性;绒毛膜癌成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GATA3阳性,p40弱阳性,SALL4阳性,人类胎盘催乳素部分阳性,MUC4阳性。二代测序提示2种成分共有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并有一致的突变位点,包括ARID1A、PIK3R1、MRE11A、TP53、SMARCA4和RNF43,且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均相似。合并绒毛膜癌分化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极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率以及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可呈现多种组织学表现,应增加对此肿瘤的认识,以便能精准诊治,使患者获益。
简介:摘要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高中危复发风险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道残端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对于这部分患者,阴道近距离治疗(VBT)与外照射的局控率相近,但VBT的不良反应更轻。本文对VBT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VBT的患者选择、阴道施源器的选择、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放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近距离调强技术及新型质控仪器的应用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辅助内分泌治疗在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0例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辅助内分泌治疗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30例中无效0例,有效30例,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30例中,无效1例,有效29例,治疗有效率9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辅助内分泌治疗运用于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治疗工作中,充分满足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7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盆腹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切口美容满意情况及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度,提升患者切口美容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情况[ 1]。方法:本文随机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50例[ 2]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选取应用腹腔镜治疗的手段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选用不同手术治疗手段的方式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发生率。结果:采用腹腔镜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长以及胃肠道功能复原的时间等各项临床相应指标普遍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情况[ 1]。方法:本文随机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50例[ 2]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选取应用腹腔镜治疗的手段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选用不同手术治疗手段的方式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发生率。结果:采用腹腔镜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长以及胃肠道功能复原的时间等各项临床相应指标普遍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s)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因异常阴道出血、超声提示宫腔内异常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66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其中EPs组患者(息肉组)304例,非EPs组患者(非息肉组)36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组中位数为45岁,非息肉组为47岁)、孕次(息肉组中位数为2次,非息肉组为3次)、产次(息肉组中位数为1次,非息肉组为2次)、绝经(息肉组49例,占16.12%;非息肉组83例,占22.74%)、慢性子宫内膜炎(息肉组111例,占36.51%;非息肉组174例,占47.67%)、宫颈息肉(息肉组58例,占19.08%;非息肉组46例,占12.60%)、高血压(息肉组48例,占15.79%;非息肉组88例,占24.11%)、糖尿病(息肉组14例,占4.61%;非息肉组31例,占8.49%)等是EPs发生的危险因素(Z=-3.71、-4.30、-2.50,χ2=4.59、8.44、0.02、0.01、0.04,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孕次、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对EPs发病有明显影响(OR=0.97、95%CI 0.95~0.99,OR=0.80、95%CI 0.72~0.90,OR=0.53、95%CI 0.38~0.74,OR=1.73、95%CI 1.10~2.72,均P < 0.05)。结论年龄、孕次、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均为EPs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