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双盲分组方法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40例。A组患者在二级预防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丁苯酞联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塞二级预防治疗,将两组患者规范治疗14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A组治疗14d后有效率77.5%,B组治疗14d后有效率55.0%,A组优于B组,(P<0.05),A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果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塞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测定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5例,稳定性脑梗死组65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LPA浓度,采用Pullicino公式确定梗死体积。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脑梗死患者(P<0.01)。血浆LPA水平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血浆LPA浓度随梗死体积的增大而增加(P<0.01)。结论LPA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浆LPA浓度的增加可能与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中,主要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进展性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对照组45例进展性脑血栓患者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实验组45例进展性脑血栓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NHISS评分为(10.24±2.78)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血栓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今后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在预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后的临床价值,了解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掌握MRI定位急性脑梗死病死灶和检出面积的原理,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探索MRI对急性脑梗死是否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从2017年6月到2017到12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确定病变部位,按病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各种亚型的分布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中不同影像学亚型分布情况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前循环皮质梗死率17.8%,基底节梗死率40.4%,放射冠状动脉梗塞发生率为18.7%,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3.2%。进展性脑梗死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率为0.50%,基底节梗死率17.2%,放射冠梗死率12.4%,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0.5%,两组的比值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于进展性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经常在前循环皮质区发生,梗死部位和脑梗死进展性和可塑性有密切的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进展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的管理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康复疗养中心神经内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2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评估(2016年6月~2017年5月,实施入院评估),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入院、动态双评估(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开始实施入院、动态双评估)。240例进展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男124例,女116例;年龄59~82岁,平均(70.5±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病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120例,两组基本情况(卒中性质构成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性别比例、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17%,护患满意率为96.00%;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33%,护患满意率为98.00%。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时机。方法2004年1月-2005年6月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成A和B二组,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5d,3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二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5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组12.3±4.89,B组15.23±3.01,t=2.50,P〈0.05;治疗后3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组2.67±3.14,B组6.67±3.18。t=5.78,P〈0.001。3月临床疗效:治愈率A组50%,B组13.3%,χ^2=9.31,P〈0.001;显效率A组93.3%,B组56.67%,χ^2=10.07,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加重后3—24h颈动脉内多次注射尿激酶治疗,能迅速阻止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延展性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相关影响的研究。方法 选择 2015年 1月 -2017年 1月在我院出生并且在儿童保健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符合入组条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基础儿童保健和护理( 1-3月龄期间每月进行一次常规儿童保健);干预组除常规基础儿童保健和护理外,在纠正胎龄 40周后 28天内行新生儿行为测定,并应用医院 -家庭综合模式进行延展性干预。对照组与干预组早产儿均在纠正月龄 3月龄应用《 0-6岁小儿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进行评估,同时应用简易高危儿筛查方法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结果 在早产儿纠正月龄3月龄时,干预组在简易高危儿筛查中视反应 (84.9% vs 70.2%, P<0.05)、竖头( 50.7% vs18.1%, P<0.05)、抬头( 76.7% vs 43.6%, P<0.05)等项目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异常姿势如持续头背曲、紧握拳、拇指内收等检出率方面对照组显著高于干预组( 60.6% vs 38.4%, P<0.05),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0-6岁小儿神经心理行为检查》评估中干预组发育商及各能区发育月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剂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肠溶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HI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分别为25.2±3.5和1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肠溶剂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Hs-CRP 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将本院收治的 25 例进展性脑梗死(观察组)、 25 例非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 Hs-CRP 水平;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 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的 Hs-CRP 水平高于对照组 (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 Hs-CRP 水平在入院第一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 。 观察组患者的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 P<0.05 )。 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 Hs-CRP 显著升高,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经治疗后 Hs-CRP 水平逐步下降,但 Hs-CRP 是促进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评估患者的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