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问题。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入的输血患者6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在输注完成后,63名患者中共有1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其余52名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作为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不良反应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单采血小板引发输血不良的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血细胞计数等信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两组患者仅有白细胞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白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体来说,单采血小板输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关联,故而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时,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其他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也需要提高单采血小板后去白率,并且做好血小板成分献血和采集设备的完善,尽可能降低非必要输血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临床治疗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 2019年蒙城县 2330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规范用药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上报至我中心的 233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为研究资料,对相关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回顾和统计分析。结果: 233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女性占 50.21%多于男性,其中 61岁以上人群占比最高达 45.97%; 1726例( 74.07%)为静脉给药;涉及药物其中抗感染药和心血管系统药构成比最高分别是 35.45%、 8.49%;临床表现以为消化系统伤害为主。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诸多因素均有关,临床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和管理制度,特别是特殊人群用药管理和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用药管理,以提高用药安全保障。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 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 方法:观察本院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358 例疫苗接种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 179 例,其中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运用预防性护理分析不同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发生强度情况。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干预组 2.23 % ,常规组 7.82 %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不良反应程度上,干预组的强度明显弱于常规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提升疫苗接种安全性,患者感受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后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开始于2019年11月,结束于2020年11月,研究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混子的用药类型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药物类型涉及到1代至4代,共包含:头孢替唑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呋辛钠、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头孢米诺钠等7中类型,以上7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例数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8.75%(39/80)、11.25%(9/80)、8.75%(7/80)、8.75%(7/80)、8.75%(7/80)、7.5%(6/80)、3.75%(3/80);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头孢替唑钠,与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所造成的临床表现中,有45例属于全身损害,所占比例为(56.25%),相比其他临床表现而言,其占比最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中除了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后所致外,还有13例用药不合理所致,分别是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用法不当、用量不当等,分别有2例、2例、5例、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5.38%)、(15.38%)、(38.46%)、(30.77%)。结论:在临床中使用其他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法,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但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药物配伍禁忌,并详细掌握药学特征,以此为基础进行药品配伍,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以自发报告为主,国家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报告ADR但医院内部缺少能够与国家监测系统对接的信息系统,且存在报告过程中的复杂耗时报告表,填写内容不规范以及包括缺漏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强药品上市后,安全管理系统的提升,为了更好的提升ADR的检测能力,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6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来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检测,设定专门的监测点来完成工作,进而推动国家成立了监测点联盟。从而为能够及时发现与治疗药品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辅助治疗时设定了相关的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简称(GHPS),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以及。药品相关问题进行展开时。通过。药品重点监测以及评价,从而获得药物警戒信息等相关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氨磺必利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对合理用药方法进行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5月收治的使用氨磺必利药物患者82例,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结果:所有82例患者中,出现失眠焦虑症状10例,不良发生率12.19%。出现血压值降低3例(3.65%),呕心呕吐患者5例(6.09%),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4例(4.87%),不良反应共发生22例,经过合理用药指导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降低到10例,其中失眠焦虑2例,血压值降低3例,恶心呕吐4例,内分泌功能紊乱1例,与指导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改善其不适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在进行结核病管理过程中对结核病治疗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提高患者初治率;方法:本县疾控中心在进行结核病患者的监督和管理中对在 2015年 1月~ 2016年 6月间门诊接诊实施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 12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配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在对 120例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道反应,占比 51.3%,其次为肝功能损害,占比 31.6%;发生时间为用药后 3d~ 5个月不等。结论:对结核病患者采用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63.3%,胃肠道反应及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应加强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毒性及血流动力学知识学习,适当改变患者服药方法,预防性的应用保肝药物,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轻对患者机体损害,提高初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治疗过程中西药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策进行研究。 方法: 将本次研究 的起始 时间控制在 2018 年 2 月,截止时间选择为 2019 年 5 月,在此期间,我院接到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有 120 例,对其中含有西药抗菌药物的药方进行筛选,并通过其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进行 深入的分析 ,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所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含有西药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共有 94 例,占比约为 78.33% ,其中,单独使用情况共有 67 例,联合使用西药抗菌药物的情况共有 27 例,二者占比分别为 71.28% 以及 28.72% ;西药抗菌药物的主要使用方式为口服以及注射,出现不良反应的西药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喹诺酮嘞药物以及青霉素类药物。 结论: 在对患者提供西药抗菌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以及青霉素类药物是最容易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西药抗菌药物,医护人员应为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提供更高的重视,以此来更好的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将阿立哌唑与碳酸锂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躁狂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4月,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躁狂症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研究组使用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氯氮平联合碳酸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躁狂量表(BRM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周,研究组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4、8周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BRM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较对照组的42.31%明显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的治疗方式与氯氮平联合碳酸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急性躁狂症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帕替尼对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FLT3-ITD突变的AML细胞株MV4-11和MOLM-13,分别采用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处理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阿帕替尼对MV4-11和MOLM-13细胞株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3±0.42)μmol/L、(4.08±2.62)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0、20、30、40 μmol/L阿帕替尼对MV4-11和MOLM-13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48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95±1.15)%、(88.80±0.23)%、(97.46±0.49)%、(99.29±0.05)%及(47.30±0.87)%、(67.00±3.71)%、(82.60±2.89)%、(98.06±5.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 915.0,P<0.01;F=5 385.0,P<0.01)。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10、20、30、40 μmol/L阿帕替尼作用MV4-11和MOLM-13细胞24 h后,JC-1多聚体/单体平均荧光强度(MFI)比值分别为0.45±0.06、0.19±0.07、0.12±0.03、0.09±0.01及0.84±0.05、0.66±0.13、0.35±0.11、0.27±0.02,与对照组(0.67±0.15和0.97±0.42)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3,P<0.05;F=276.4,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阿帕替尼(2.5、5.0、10.0 μmol/L)作用MV4-11细胞株24 h结果发现,阿帕替尼可下调VEGFR2、Src和STAT3磷酸化水平,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阿帕替尼对FLT3-ITD突变AML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R2及其下游Src和STAT3磷酸化水平相关。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消化不良采用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112 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根据红蓝球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的患者为 56 例。对照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多潘立酮,治疗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多潘立酮 + 阿米替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05 ;治疗前两组进行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反酸等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P 均> 0.05 ;治疗后作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均< 0.05 ;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消化不良进行 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头孢曲松钠产生不良反应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不良反应类型,对比各类的发生率,研究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措施。 结果 患者在用药时 30 分钟内,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皮肤损害以及附件损害 44 例( 48.89% ),其次是肠胃道反应 15 例( 16.67% ),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患者应用头孢曲松钠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临床应用,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焦虑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 120 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为试验对象,选择 单双号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全面性护理、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 SAS 评分( 18.66±1.44 )分、 VAS 评分( 20.12±2.68 )分、 并发症发生率 ( 1.67% )低于对照组, 产后 2 小时出血量( 151.32±25.96 ) mL 、产后 24 小时出血量( 214.03±28.95 ) mL 少于对照组 ( P < 0.05 ) 。结论: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实施全面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缓解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