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室间隔缺损的产前及产后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诊治的1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于产前及产后行超声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的结果,统计产前检查的准确率,评价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类型、程度及心室水平分流状况。结果与产后检查结果对比,产前检查准确92例,准确率为76.7%,错误28例,错误率为23.3%;不同组别患儿的单纯室间隔缺损类型分布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孕晚期复查发现宫内自愈6例,占比5.0%;产后检查发现9例有自愈现象,占比7.5%;产后1年复查发现自愈4例,占比3.3%。确诊组患儿的缺损程度大于误诊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确诊组患儿的分流速度小于误诊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分流方向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在单纯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诊断中可发挥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产前及产后的超声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前壁心梗6例,下后壁心梗2例;超声心动图显示6例穿孔部位在室间隔近心尖部,2例在室间隔基底部,穿孔直径为5~23mm;3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其中2例在此基础上行介入室缺封堵术,1例在IABP支持下于发病4周后至胸外科成功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壁瘤切除术;此3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保守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介入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8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8例,年龄2-17岁,平均8岁,室间隔缺损2-20mm,膜周部74例,干下5例,肌部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或乱圆孔未闭20例,右室流出道狭窄2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0例,术前均有明确的超声诊断,予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房间隔缺损予房间隔缺损修补,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右室流出道狭窄疏通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3例出现残余分流,分流量较小,未予特殊处理,密切随诊,6-14天出院,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手术修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术中的操作技巧,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术后呼吸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8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术后呼吸道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概率为8.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比较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手术后呼吸道护理,有利于手术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盐水中心静脉导管冲管间隔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建立颈内、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100例,统一选择7G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培训护士脉冲式冲管方法,考试合格后开始分组,将监护1床、2床、3床的护士每12h冲管作为对照组,监护4床、5床、6床的护士每8h冲管作为实验组,观察与记录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管例数,导管感染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每12h冲洗中心静脉导管、堵管例数、导管感染例数均大于对照组每8h冲洗中心静脉导管。结论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感染率有很大关系,冲洗时间影响导管堵管例数、导管感染例数。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外科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对于体质差、病情较重、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增加食欲,必要时可静脉输入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物质。术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并降低液黏稠度,减轻右心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