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动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方法对动脉穿刺采血患者实行正确有效的按压。结果通过对临床200例动脉穿刺患者的调查统计,其中180例(90%)使用大棉签按压动脉穿刺处,既方便、省力,受力更准确均匀,又能有效预防穿刺后血肿的发生;20例(10%)使用传统方式按压,既费力,程序相对复杂化。结论大棉签按压可有效预防动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血肿 按压 止血 大棉签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是近年来心内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动脉穿刺点易出现局部渗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1].故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局部穿刺点的观察.选择2001年5月~2003年5月在我院行CAG患者890例,出现各类并发症42例.现将动脉穿刺点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股动脉穿刺点 临床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脉介入治疗术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技术,而了解和掌握静脉、动脉的毗邻、走形以及位置,能够使操作的成功率提高,减少并发症。因此,本文对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和护理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护理解剖学 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经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文从护士的角度,对经桡动脉穿刺与经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两种穿刺方法的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我们强调,护士在手术前后的评估、监测、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

  • 标签: 动脉瘤栓塞术 经桡动脉穿刺 经股动脉穿刺 围手术期护理 护士 评估 监测 心理疏导
  • 简介:目的探讨休克患者动脉穿刺采血方法。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动脉搏动较弱或者根本摸不到动脉搏动206例休克患者动脉穿刺采血方法。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新方法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新穿刺方法安全、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休克 股动脉穿刺 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适用,已成为冠心病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且介入治疗还具有微创、疗效好等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经皮动脉穿刺术伤口护理方法,以促进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 伤口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我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机分组,120例小儿为观察组,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静脉穿刺采血,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在医学领域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操作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 桡动脉穿刺采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2000年11月—2006年11月80例894人次静脉/动脉穿刺止血效果总结。结果压球按压15分钟后绷带加压包扎法明显优于按压15分钟后沙袋压迫止血法,能有效地减少出血/血肿(P<0.001)。结论压球按压15分钟后绷带加压包扎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是一种理想的压迫止血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股静脉 股动脉穿刺 出血 血肿 压迫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肱动脉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并发症,优选子宫动脉栓塞的最佳穿刺路径。方法观察80例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及手术效果,分析穿刺点并发症、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时间。结果两种路径手术效果一样,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术后包扎时间短,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小,病员的就医感受更好。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中,肱动脉穿刺优于动脉穿刺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肱动脉 股动脉 动脉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经桡动脉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开展的50例经桡动脉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干预措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术中血压变化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稳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实施经桡动脉穿刺与经动脉穿刺均可以完成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相对于经动脉穿刺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路径可以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减轻患者心理焦虑,缩短卧床制动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升护理的满意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全脑 血管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两种血液采集方法的效果。方法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患儿200例,按采血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术;对照组100例,采用静脉穿刺采血术。结果桡动脉穿刺采血术一次成功率96%,皮下淤血发生率2%、标本溶血发生率3%,静脉穿刺采血术一次成功率88%,皮下淤血发生率9%、标本溶血发生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穿刺采血术成功率高,皮下淤血发生率、标本溶血发生率低,既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又确保了血液标本的质量。

  • 标签: 儿科 血样采集 桡动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356例介入诊疗术患者术中监护,观察其并发症并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35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并发症28例,经过及时处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严密的观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配合,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介入诊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术后有效止血非常重要,过去一般采用手工压迫方式。近年来新的止血装置不断出现,并在临床使用。本研究通过检测穿刺部位B超参数改变及临床观察随访,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特殊动脉穿刺部位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PERCLOSE血管缝合器 穿刺部位 股动脉 介入诊疗术 介入诊断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