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教学与实践融合模式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护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实习的护生8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40例采用教学与实践融合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急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学习能力评分以及整体教学效果评价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教学与实践融合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儿童疼痛管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儿科领域,有效的疼痛评估和护理策略对儿童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儿童疼痛的评估方法以及优化护理策略,以期提升疼痛管理效果,促进患儿康复。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回顾了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的演变,如 faces疼痛量表、wrist-watch疼痛量表等,并分析了各种工具的优缺点,强调了个体化评估的必要性。同时,我们研究了当前临床常用的疼痛缓解方法,如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以及新兴的心理行为干预策略,如想象旅行、深呼吸练习等,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疼痛类型中的应用效果。我们的研究采用了混合方法设计,结合量化和质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的经验,以全面理解疼痛管理的实际状况和挑战。结果揭示了当前疼痛评估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以及护理策略在实施中的困难和改进空间。讨论部分,我们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基于循证实践的疼痛评估流程优化建议,以及个性化护理方案的构建原则,强调了医护人员、患儿、家长共同参与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我们认为,整合并优化现有评估工具,结合多元化疼痛管理策略,强调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支持,是未来儿童疼痛护理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为提升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优化临床疼痛护理实践,减少儿童疼痛体验,促进其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口服及口服 +外用致康胶囊在混合痔中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院区普通外科入选标准选择 120例混合痔患者。口服组口服致康胶囊(西安千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20025043,规格: 0.3 g×24 s)治疗,每次 4 粒,每日 3 次,连续服用 7 d。口服 +外用组:口服致康胶囊(西安千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20025043,规格: 0.3 g×24 s)治疗,每次 4 粒,每日 3 次,连续服用 7 d。每次肛周护理时用呋喃西林棉球清洁创面,后将致康胶囊,《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Z20025043》去壳粉剂撒在手术创面上,每次 1粒,无菌纱布 2块包扎。结果: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渗血多少及便后出血量。总有效率内服 +外用组( 100%)明显高于内服组 (83.33%),且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服 +外用致康胶囊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内服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PPH术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术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天及1周疼痛评分均,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复发率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H术式及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术式均为治疗环形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与PPH术式相比,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术式有疼痛感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混合性感染导致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方法追踪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归纳其基础疾病,多次抽取血样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对患者血液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对患者的外周血液和骨髓细胞进行涂片镜检,研究患者贫血的原因。结果住院期间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的DAT试验阳性。细胞涂片见部分红细胞有球形、锯齿形、棘形,细胞膜中间出现点状漏孔;骨髓像显示反应性骨髓细胞形态改变。结论导致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涉及三方面:(1)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引起氧自由基等因子增加,破坏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2)重症肺炎造成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毁损,红细胞经过时遭到机械性损害;(3)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黏附,在单核巨噬细胞和K细胞等协同下破坏这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