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于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15日于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连续收治的1 183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收集临床资料、病毒基因分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肝功能损害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相关性检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125例(10.6%)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和60例(5.1%)基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异常,其中33例(2.8%)患者接受了保肝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通常较轻,其中奥密克戎突变株肝功能损伤更轻。ALT升高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6.96±1.78)×109/L比(6.41±1.96)×109/L,P=0.005 2];CT提示肝脏密度减低的比例显著升高(2.4%比0.3%,P=0.018 0);AST升高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7.83±22.36)mg/L比(2.68±6.21)mg/L,P=0.007 8]、D二聚体水平[(0.34±0.39)μg/ml比(0.31±0.75)μg/ml,P=0.047 5]高于正常组。26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正常,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另有8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有异常,治疗过程中进一步进展。肝功能进展患者显著影响康复时间和住院天数。基线体质量指数值[比值比(OR)=1.80,P=0.047)]、非奥密克戎病毒株(OR=12.63,P=0.046)、D二聚体(OR=2.36,P=0.047)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OR=1.03,P=0.009),以及入院后有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者(OR=6.89,P=0.034)肝功能进展风险较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部分存在肝功能受损,奥密克戎突变株相关的肝功能异常相对少见。新型冠状病毒诊疗中需对肝功能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基线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入院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乌司他丁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ormorken综合征(Stormorken syndrome,STRMK)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突变致STRMK患儿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抽搐、反复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完善基因检测提示STIM1基因存在c326A>G杂合突变,该突变非新发突变,确诊STRMK。文献复习共检索到19篇英文文献,共报道52家系87例STRMK患者,主要由STIM1 EF-hand、STIM1 CC1、ORAI1突变后诱发,该例突变位点位于STIM1 EF-hand,其中7例和该例患儿突变类型相同。结论STIM1 EF-hand和ORAI1突变以肌肉系统受累为主,前者以肌无力及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后者常表现为肌肉挛缩、痉挛及脊柱强直。而STIM1 CC1突变主要影响血液系统、生长及语言发育等。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抽搐、血小板减少,除常见原因外,需警惕STRMK,积极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分析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抽取先证者及其父亲(患者)、母亲(健康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SASH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以先证者母亲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作为对照,确定突变位点,同时查询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排除SASH1基因突变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可能,并明确其是否为已知突变。结果共调查该家系4代17人,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每代均有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SASH1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杂合重复突变c.49_54dupCCCGAG,先证者母亲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且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中尚未见报道该突变。结论SASH1基因c.49_54dupCCCGAG杂合重复突变为导致该家系泛发性雀斑样痣临床表现的致病性突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肺腺癌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肺腺癌患者19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肺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标志物、肺腺癌病理分型、切除病灶的分化程度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预测EGFR突变的因素。结果194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型120例(61.86%),194例中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χ2=10.746,P=0.001),年龄≥60岁者的基因突变率高于<60岁者(χ2=4.111,P=0.043),吸烟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非吸烟者(χ2=10.275,P=0.001),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者与正常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病理分型中,腺泡为主型者占比较高(63.9%,124/194),其余依次为实性为主型、乳头为主型、贴壁为主型、黏液腺癌;肺腺癌病理分型、切除病灶的分化程度与EGFR基因突变有相关性(χ2=10.275、17.131,P=0.001、0.001)。EGFR突变型中以19、21外显子较多,且病理分型与19、21外显子突变有相关性(χ2=18.613,P=0.001)。结论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吸烟史、主要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相关,而与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无关,19、21外显子突变与主要病理类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个耳聋家系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为家系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3—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两个家系患儿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包含168个已知致病基因,包括核基因、相关线粒体区域及miRNA),并对可疑基因在患儿及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双向测序验证,确定致病突变后,对两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患儿检测到TMPRSS3基因c.432delA和c.617-2_617-1insTC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患儿检测到TMPRSS3基因c.271C>T(p.R91X)和c.147dupT复合杂合突变,两家系患儿父母均为携带者。产前诊断结果显示两家系胎儿均只携带1个杂合突变。随访至2019年8月,两家系二胎分别为15月龄和13月龄,听力未见异常。结论TMPRSS3基因突变可能是两个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用二代测序技术可以高效、经济准确地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基因诊断,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腹泻、便血3年"的12岁患儿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通过肠镜发现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组织胞浆菌病,行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基因测序提示复合杂合突变。经对症及抗真菌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保定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例Gitelman综合征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及致病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2例以身材矮小为主诉,2例以偶然发现低血钾而就诊。4例患儿均表现为便秘、矮身材、反复低血钾、低尿钠、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尿钙/肌酐比值正常。卧立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醛固酮正常。3例低血镁,1例血镁正常。4例患儿均携带SLC12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670-7G>A和c.1698C>A突变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便秘和身材矮小为儿童Gitelman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钠、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等。少数患儿血镁可正常。Gitelman综合征患儿多携带SLC12A3复合杂合突变。
简介:摘要PRPS1基因编码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1是参与核酸合成的第一限速酶,其对细胞功能,特别是嘌呤、嘧啶相关的合成、代谢等有重要影响。当PRPS1基因突变引起PRS1晶体结构改变时,其编码的PRS1活性也将发生改变,进而不仅会导致嘌呤和嘧啶代谢紊乱,还会引起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此外,遗传性PRPS1基因突变会引起高耗能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在肿瘤患者中也存在体细胞的PRPS1基因突变,可引起肿瘤耐药复发。总之,PRS1在能量代谢、细胞信号转导及核酸合成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PRPS1基因编码的PRS1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晶体结构、PRPS1基因及其突变对细胞代谢的调节及PRPS1基因突变相关临床综合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临床特点以及基因突变情况,为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例临床诊断为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并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部分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临床诊断的10例患者经基因检测9例可确诊为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1例为肢带型肌萎缩;9例确诊患者男女比例8∶1;6例存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区域大片段缺失,3例为点突变。DMD基因3个可能点突变分别为c.10222delA、c.5697dupA、c.676_678del。结论症状典型但家系不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的患者仍要进行DMD遗传检测;MLPA检测阴性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对于伴随智力发育落后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Klhl24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小鼠毛囊异常的生理表型,为阐明Klhl24调控毛囊发育的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将通过CRISPER/Cas9技术构建的Klhl24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Klhl24c.3G>T杂合(Klhl24c.3G/T)雄性小鼠与野生型雌性小鼠杂交,对同窝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Klhl24c.3G/T雄性小鼠和野生型(WT)雄性小鼠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小鼠≥ 3只。在小鼠出生后第21天(第1个毛发静止期)及45天(第2个毛发静止期)进行胶带贴毛实验,对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Ki67免疫组化检测,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用脱氧核糖核苷酸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TUNEL)试剂盒检测毛囊内凋亡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第1个静止期与第2个静止期Klhl24c.3G/T小鼠每0.25 cm2胶带脱落毛干数量分别为1 224 ± 51.08与1 514 ± 72.15,WT小鼠分别为320 ± 55.68和125 ± 2.86,第1、2个静止期Klhl24c.3G/T小鼠脱落毛干数量均明显多于WT小鼠(t = 11.96、19.24,均P < 0.001)。对第1个静止期脱落毛干进行扫描电镜观测,显示脱落毛干底部呈杵状。出生后第59天时,WT小鼠背部无新毛干长出,毛囊处于静止期,而Klhl24c.3G/T小鼠背部已有新毛干长出,毛囊进入下一个生长期。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第1个毛囊静止期(P21)Klhl24c.3G/T小鼠背部皮肤毛囊细胞中线粒体内嵴结构混乱,单个毛囊结构中凋亡细胞数量为12 ± 1.15,高于WT小鼠(3 ± 0.63,n = 8,t = 6.874,P < 0.001)。结论Klhl24c.3G/T小鼠毛发异常表型主要为毛囊静止期锚定毛干能力降低,毛囊生长期提前,毛囊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并且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52例直肠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2例,女60例;年龄33~86岁,平均61岁。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MRI和功能DKI序列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双盲勾画感兴趣区,应用MatLab软件计算两组患者DKI定量参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一致性分析。术后均进行KRAS基因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组和突变组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MD、MK、ADC。绘制DKI定量参数诊断KRAS基因突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定量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以及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定量参数的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52例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组74例,野生组78例,基因突变率为48.6%(74/152)。突变组患者的ADC、MD、MK值分别为(1.18±0.18)×10-3 mm2/s、(1.28±0.18)×10-3 mm2/s、0.97±0.11,野生组分别为(1.33±0.18)×10-3 mm2/s、(1.42±0.17)×10-3 mm2/s、0.82±0.09;突变组ADC、MD值均小于野生组患者,而MK值则大于野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24、4.882、-8.809, 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ADC、MD、和MK值预测KRAS基因的AUC分别为0.758、0.740、0.845,灵敏度分别为75.7%、82.4%、77.0%,特异度分别为68.0%、57.8%、84.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MK值的AUC明显高于ADC和MD值(P值均<0.01),而ADC值和MD值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I定量参数MD、MK和ADC值,在预测直肠癌的KRAS基因突变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K值有更高的AUC和特异度,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携带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基因突变的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可疑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10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眼科和全身体检。抽取患者及家属外周静脉血各4 ml,提取全基因组DNA,用PCR扩增TTR基因的4个外显子,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Sanger测序。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可疑基因变异致病性进行预测,并在正常人数据库中查看可疑基因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利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分析。将5例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采集的玻璃体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刚果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8例患者中发现6种已知TTR基因杂合错义突变:p.V30A、p.K35N、p.L55R、p.Y69H、p.G83R和p.Y114C,分别位于蛋白β折叠股及β发卡区结构域。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9±8.9)岁,所有患者玻璃体内可见致密灰白团块状或条索状混浊。5例患者玻璃体标本涂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絮状粉染无结构物质,1例患者刚果红染色阳性。8例患者中,6例合并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或听力异常。结论β折叠股C是TTR基因常见突变所在蛋白区域,p.G83R突变是中国人群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突变热点,TTR基因检测可用于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与其他原因导致玻璃体混浊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测,筛查出携带突变基因患者,并探究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无血缘关系的早发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并发症、听力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线粒体突变基因测序,对61个位点进行检测。采用t检验、χ²检验、Fisher检验、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携带突变基因患者36例,携带单一突变基因患者28例(78%),携带≥2个突变基因患者8例(22%);其中携带T16189C突变基因者19例(53%)。与未携带突变基因组相比,仅携带1个突变基因组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仅携带T16189C突变基因组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明显较多,且空腹C肽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携带突变基因者较未携带突变基因者,发病年龄小,较早启用胰岛素治疗,有母系遗传史,C肽水平较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较早,胰岛素抵抗较轻,部分患者还伴随听力受损的特点,尤其是携带T16189C及携带≥2个突变患者以上临床特点更加显著。结论对符合母系遗传史、糖尿病确诊时间到启用胰岛素时间短、空腹C肽水平低、听力损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早的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提高线粒体糖尿病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个高度怀疑为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7型(MODY7)家系进行信息收集及基因检测,寻找其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病程20年、长期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无酮症倾向、有3代糖尿病家族史的28岁女性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KLF11基因变异,遂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家庭成员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方法为:首先对先证者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寻找致病基因,然后使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基因突变位点,并对其他家系成员使用Sanger测序技术筛查有无相同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共检出2例成员存在KLF11基因杂合突变c.920C>T(编码区第920号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P307L(第307号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这与其临床被诊断为糖尿病相符合。结论本研究的家系为KLF11基因c.920C>T(p.P307L)错义突变导致糖尿病家系,该突变位点可能是MODY7新突变位点。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概念的推广和技术的发展,在医疗领域逐渐出现基于AI算法的疾病筛查系统。这类系统可用于疾病的大规模筛查,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压力。近年来,AI算法在眼底彩色照相黄斑区域的病变体征分析和识别中展现了良好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定会出现适用于基层筛查的眼底病变体征筛查系统。因此,为了规范基于AI算法构建的黄斑区域病变体征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联合相关专家,经过调研问题、讨论生产证据、召开指南研讨会等环节,针对基层筛查系统的黄斑区域和病变体征定义、AI应用场景、算法模型构建、数据集的建立和标注、架构和功能设计和图像数据采集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以便指导筛查工作的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胰腺肿瘤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分离病原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血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胰腺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1 372例胰腺肿瘤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116例(8.5%)。血培养共分离出1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需氧菌127株(81.4%),以大肠埃希菌(42株)、肺炎克雷伯菌(34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为主;革兰阳性需氧菌25株(16.0%),以屎肠球菌(11株)、粪肠球菌(3株)、咽峡炎链球菌(3株)为主;厌氧菌4株(2.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0.5%,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20.6%,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的耐药率为5.9%。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41.7%,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耐药菌株。肠球菌属和咽峡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7%和33.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胰腺肿瘤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较高,对此临床应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并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期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干预血流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