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RNA结合基序蛋白10(RBM10)突变(N392S)的鉴定及探究其对肺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108例肺腺癌(LUAD)组织样本,进行RBM10外显子的sanger测序。将野生型RBM10及RBM10突变(N392S)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分别转入肺癌细胞,转入空载体的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分析RBM10突变对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含有和不含第9外显子的NUMB转录本核糖核酸(RNA)水平的变化分析RBM10突变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LUAD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RBM10错义突变(N392S);与空载体对照细胞比较,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RBM10-Wild和H358-RBM10-Wild细胞增殖明显变慢(1.28±0.01比1.43±0.03,t=7.866,P<0.01;1.27±0.03比1.70±0.05,t=11.840,P<0.01),而表达突变RBM10(N392S)的A549-RBM10-Mut和H358-RBM10-Mu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细胞系(1.49±0.13比1.28±0.01,t=2.851,P<0.05;1.62±0.10比1.27±0.03,t=5.823,P<0.01);在平板克隆实验中,表达RBM10突变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53.00±3.61比28.60±4.34,t=9.675,P<0.01;42.40±3.98比18.60±4.34,t=9.047,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56.28±13.49比100.00±10.27,t=4.465,P<0.01),而突变较野生型则失去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138.94±20.18比56.28±13.49,t=5.898,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158.00±36.81比497.25±38.20,t=15.093,P<0.01),突变较野生型RBM10失去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的能力(474.00±48.63比158.00±36.81,t=12.424,P<0.01);分析RBM10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随着野生型RBM10质粒浓度的递增,野生型RBM10促进NUMB第9外显子(NUMB-EXON 9)的跳读使得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的增加,而随着RBM10(N392S)质粒浓度的递增,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没有变化。结论RBM10突变(N392S)丧失了野生型RBM10抑制LUAD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NUMB蛋白剪切影响LUAD细胞功能。

  • 标签: 肺腺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肝脏及淋巴结窦内皮细胞C型凝集素糖基识别结构域(LSECtin-CRD)双半胱氨酸(Cys)突变原核表达载体,获得LSECtin-CRD突变蛋白,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基于LSECtin-CRD的三维结构模型选择突变位点;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对LSECtin-CRD基因引入Cys点突变,构建pET28b-Tat-LSECtin-CRD突变载体;IPTG诱导可溶性表达LSECtin-CRD突变蛋白,SDS-PAGE鉴定蛋白质表达水平;亲和层析方法对突变蛋白进行纯化;通过检测突变蛋白的甘露糖和GlcNAc结合能力鉴定其生物活性。结果菌液PCR和测序结果表明LSECtin-CRD双Cys突变G205C-A227C和G205C-D279C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两个突变蛋白均实现高效可溶性表达,单糖结合试验结果显示两个突变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LSECtin-CRD双Cys突变蛋白,为进一步研究LSECtin-CRD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LSECtin-CRD 原核表达 突变体 糖基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海沧区和2019年8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翔安区,采用勺舀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卵块,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计算1 h击倒率和恢复24 h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抗药水平:≥98%为敏感群体(S);80%~< 98%为可能抗性群体(M);< 80%为抗性群体(R)。结果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3%氯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1 h击倒率分别为95.1%(117/123)、98.3%(115/117)、100.0%(116/116)、99.2%(120/121)、98.4%(123/125)、97.5%(119/122)、100.0%(127/127)和96.7%(118/122)、98.6%(143/145)、100.0%(139/139)、100.0%(149/149)、98.0%(146/149)、96.8%(121/125)、100.0%(126/126)。2018年恢复24 h死亡率分别为91.1%(112/123)、78.6%(92/117)、75.0%(87/116)、88.4%(107/121)、96.0%(120/125)、99.2%(121/122)、100.0%(127/127),2019年恢复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9%、76.9%、79.5%、91.4%、92.3%、100.0%、100.0%。结论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高。要加强抗药监测,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以减少和延缓抗药的产生。

  • 标签: 白纹伊蚊 成蚊 杀虫药抗药性 拟除虫菊酯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及其突变(FGF1ΔHB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 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利用STZ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FGF1给药组、FGF1ΔHBS给药组(低、中、高剂量)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急性作用研究采用单次腹腔注射方式给药(FGF1给药组按0.5 mg/kg给予单次腹腔注射,FGF1ΔHBS按低、中、高三种剂量给予单次腹腔注射),慢性作用研究采用腹腔注射方式隔天给药(进行完急性作用研究后,各组小鼠按上述剂量继续隔天腹腔注射),连续28 d,观察记录小鼠生活状态,监测血糖变化情况。观察FGF1及其突变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通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实验考察比较FGF1与FGF1ΔHBS促细胞增殖作用。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模型组小鼠比正常组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明显增加(t=9.347、20.321、12.723、4.545,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FGF1及FGF1ΔHBS(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血糖明显下降(t=15.650、15.513、16.261、16.929,均P<0.05),且单次作用可持续24 h,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0.41±0.14)、(0.46±0.06)、(0.4±0.06)、(0.37±0.06)比(0.90±0.12)ng/ml,t=10.509、9.282、10.616、11.256,均P<0.05],肝糖原含量进一步增加[(24.38±6.8)、(26.5±3.43)、(27.2±3.15)、(28.45±2.23)比(15.16±3.66)mg/g,t=3.372、6.391、7.049、8.762,均P<0.05]。FGF1ΔHBS低、中、高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GF1ΔHBS的吸光度较FGF1下降,显示促细胞增殖作用明显下降(0.42±0.01比0.65±0.04,t=14.067,P<0.05)。结论FGF1ΔHBS基本丧失了促细胞分裂能力,但其降血糖作用与FGF1基本相似,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胰岛素敏感性来增加肝糖原含量,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潜力。

  • 标签: 糖尿病,2型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突变体
  • 简介:摘要新近研究发现TRIM8基因突变是儿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肾脏综合征(neuro-renal syndrome)的遗传基础,表现为癫痫性脑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运动或语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异常。我们报告2例表现为激素耐药的肾病儿童,1例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合并发育迟缓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另1例病理表现为节段系膜增生性病变伴IgA沉积,全外显子组测序均未发现明显致病突变,经聚类分析明确为新发TRIM8无义突变(c.1461C>A,p.Tyr487*;c.1453C>T,p.Gln485*),为此类疾病提供了临床表现谱。

  • 标签: 肾小球硬化症,局灶节段性 密码子,无义 儿童 癫痫性脑病 TRIM8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合酶(IN)区主要耐药突变对HIV-1 CRF01_AE毒株耐药的影响,并比较与B亚型毒株的差异。方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选择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Q148K/N155H),通过无缝克隆同源重组及点突变的方法引入到HIV-1 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和CRF01_AE感染性克隆pGX002的IN区,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在MT2细胞上扩大培养并测定感染性滴度。检测4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拉替拉韦(RAL)、埃替拉韦(EVG)、多替拉韦(DTG)、比昔格韦(BIC)对14株突变病毒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其与野生型病毒相比提高的倍数。结果成功构建携带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的B亚型和CRF01_AE质粒,包装获得14株重组病毒,感染性滴度为104~106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ml,在MT2细胞高效复制,上清液中HIV-1 P24抗原浓度可达830~2 700 ng/ml。5个突变突变组合(T66K、F121Y、Q148K、N155H、Q148K/N155H)均可导致CRF01_AE和B亚型毒株对RAL和EVG高度耐药,与野生病毒相比IC50分别提高200倍和2 000倍以上,相同突变导致RAL和EVG对CRF01_AE的IC50提高的倍数均显著低于B亚型(P<0.01)。Q148K/N155H突变导致B亚型和CRF01_AE对DTG和BIC高度耐药,IC50提高50倍以上,其他突变对DTG和BIC的药物敏感性几乎无影响。结论构建了基于CRF01_AE和B亚型的14株携带不同INSTI耐药突变的HIV-1毒株,5个突变可导致对RAL和EVG的高水平交叉耐药,同一突变导致B亚型毒株耐药程度显著高于CRF01_AE毒株。Q148K和N155H突变组合可导致DTG和BIC的高度耐药,表明DTG和BIC耐药的遗传屏障高,可有效抑制携带INSTI耐药突变的毒株,且无明显的亚型耐药差异。

  • 标签: HIV-1 耐药突变 表型耐药性 整合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殖系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均为男童。10例均出现癫痫发作及重度发育迟缓,5/8例表现出肌张力减低,4/9例有特殊面容或多器官异常。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个月28 d~10个月,平均年龄为4.8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且均有局灶性发作,6/10例有热敏感性。9/10例起病时发作间期EEG为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44.4%(4/9例)的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0例经基因分析证实均携带PIGA杂合变异,共发现8种突变位点,其中7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4例表型诊断为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2(MCAHS2),5例表型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其中1例癫痫符合West综合征,1例表型未能归类。结论本研究中携带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并常有热敏感性,发作间期EEG以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为特征。头颅MRI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增宽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仅部分病例符合典型的MCAHS2,较多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表型。

  • 标签: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PIGA基因 癫痫 发育落后 肌张力减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耐药相关基因pncA突变检测河南省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河南省1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地区就诊的15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年龄、性别、治疗史、痰培养等信息。最终将问卷及菌株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后续研究。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鉴定pncA的突变情况,并与标准菌株H37Rv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吡嗪酰胺耐药表型与抗结核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52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105株为吡嗪酰胺表型耐药菌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全部耐药的菌株,以及准广泛耐药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80.39%(82/102)、81.13%(43/53)和92.59%(25/27)。102株菌株的pncA基因发生突变。以表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参照,pncA基因突变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灵敏度为89.52%(95%可信区间81.64%~94.39%),特异度为89.36%(95%可信区间76.10%~96.01%)。共存在100种不同类型的pncA突变,包括80种点突变和20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有13株菌株存在多个位点突变。7株菌株pncA启动子发生突变,分别为-7G插入突变、-11T到C点突变和-12A到G点突变,3组菌株中pnc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5、0.31±0.08和0.33±0.03,均低于标准株H37Rv(设置其pncA mRNA表达量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2.43、3.65,均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吡嗪酰胺耐药患者和敏感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2),其中吡嗪酰胺耐药患者治疗6个月末的阴转率为1.08%(1/93),而吡嗪酰胺敏感患者为7.14%(3/42)。结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呲嗪酰胺耐药与pncA基因突变相关,该突变散在分布且具有多样性。吡嗪酰胺耐药患者的痰菌阴转时间可能延长。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吡嗪酰胺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pncA基因
  • 简介:摘要利妥昔单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CD20而发挥药理效应。利妥昔单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药理机制复杂,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呈非线性且变异度很大,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来提高其用药合理性。目前,利妥昔单抗已具备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基本条件,如血药浓度检测技术、肿瘤生物标志物和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结合疾病诊断、人群特殊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构建利妥昔单抗PK/PD模型,对其疗效、毒性和耐药进行预测。药师参与利妥昔单抗的个体化治疗,开展TDM,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个体化 药代动力学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的共存基因突变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36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情况;采用高通量DNA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突变患者51个肿瘤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36例AML患者中共检出FLT3-ITD突变71例(30.1%)。97.2%(69/71)FLT3-ITD突变患者同时伴其他基因突变,其中双基因突变19例,3个基因突变24例,≥4个基因突变26例;共存突变基因中最常见的为NPM1(55例,77.5%),其他依次为DNMT3A(36例,50.7%)、TET2(9例,12.7%)、CEBPA(5例,7.0%)、IDH1(4例,5.6%)及NRAS(4例,5.6%)等。在FLT3-ITD突变患者中,与DNMT3A野生型患者相比,DNMT3A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t=-2.37,P=0.020);与NPM1野生型患者相比,NPM1突变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升高(t=2.04,P=0.045);3个基因突变和≥ 4个基因突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双基因突变患者(χ2=7.72,P=0.021)。71例患者化疗后,66例可评价疗效,其中未达完全缓解(CR)的1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达CR的48例患者(Z=-2.74,P=0.006)。结论绝大多数伴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有共存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的突变类型与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fms样酪氨酸激酶3 突变
  • 简介:摘要肌松拮抗药(MRA)是骨骼肌松弛药(SMR)的拮抗剂,主要包括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吡斯的明),K+通道阻滞剂和氨基甾类非去极化SMR的特异性拮抗药(舒更葡糖钠)。肌松监测是指连续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客观反映SMR作用的消长过程。随着SMR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肌松药残余阻滞(RBMR)越来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RBMR可能导致麻醉恢复期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呼吸减弱、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围术期使用MRA,并同时进行肌松监测,可有效预防术后患儿RBMR的发生。相较于成年患者,患儿对缺氧耐受性差,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危害性更大,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降低术后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麻醉医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拟就MRA的药理学特点,以及术中肌松监测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神经肌肉阻滞药 肌松弛 肌松监测 麻醉恢复期 麻醉品拮抗药 麻醉苏醒延迟 儿童
  • 作者: 秦霞 茆勇 赵杰 林毅 蔡美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23期
  • 机构: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护理系 214121 秦霞现在江苏省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 225300,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无锡 214121,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无锡 214121,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护理系 214121,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2254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居家饮食改变的体验。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13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提取主题。结果提炼出饮食改变体验的3个主题:重建饮食习惯、缺乏进食乐趣、饮食延续护理需求。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居家饮食存在诸多问题,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术后饮食的改变,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其进食体验。

  • 标签: 胃肿瘤 进食体验 定性研究
  • 作者: 秦霞 茆勇 赵杰 林毅 蔡美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23期
  • 机构: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护理系 214121 秦霞现在江苏省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 225300,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无锡 214121,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无锡 214121,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护理系 214121,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2254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居家饮食改变的体验。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13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提取主题。结果提炼出饮食改变体验的3个主题:重建饮食习惯、缺乏进食乐趣、饮食延续护理需求。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居家饮食存在诸多问题,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术后饮食的改变,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其进食体验。

  • 标签: 胃肿瘤 进食体验 定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B基因突变致杆状体肌病的临床、肌肉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肌肉病理研究室确诊的3例杆状体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的结果,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青春期起病,起病症状均为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均可见高腭弓和狭长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3例患者的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均可见肌营养不良样表现和肌纤维内杆状体结构堆积。病例1 ATP酶染色可见Ⅰ型纤维优势和群组化。基因检测发现病例1存在NEB基因c.21522+3A>G和c.3471dupC(p.N1158Qfs*5)2种突变;病例2存在c.21522+3A>G和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复合杂合突变;病例3存在c.21522+3A>G和c.3448A>T(p.K1150*)复合杂合突变。3例患者的NEB基因均存在c.21522+3A>G突变,文献复习发现该突变仅在中国人群中有报道;c.3471dupC(p.N1158Qfs*5)、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和c.3448A>T(p.K1150*)经查阅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无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的相关内容,c.21522+3A>G、c.3471dupC(p.N1158Qfs*5)、c.3448A>T(p.K1150*)和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均被评级为致病变异。结论杆状体肌病的起病年龄和症状表现具有异质性,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杆状体肌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NEB基因c.21522+3A>G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是较常见的突变

  • 标签: 杆状体肌病 杆状体 NEB基因 肌肉活组织检查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体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肌病中心,经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体肌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NEB基因检测,并对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1例杆状体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有6例分别来自2个家系。患者就诊年龄为11~52岁,发病年龄为6~23岁,病程为5~35年。神经系统检查:11例患者中8例有高腭弓长脸型,双上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低,近端肌力Ⅲ~Ⅴ级,远端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近端肌力Ⅱ~Ⅳ级,远端肌力Ⅲ~Ⅴ级。均无吞咽困难和呼吸肌受累。11例患者中有7例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有萎缩肌纤维和代偿性肥大纤维,偶见变性坏死肌纤维。7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杆状体聚集。5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均发现肌原纤维间有杆状体聚集,且多位于Z带附近,未发现有核内杆状体。11例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均发现致病基因NEB,并且共检测到9个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外显子区域突变位点8个,内含子区域突变位点1个。其中c.21522+3A>G位点突变10例,c.1623delT位点突变3例,c.17611C>T位点突变3例。其余位点c.4417C>T、c.2549delA、c.21065dupA、c.3520G>A、c.20943G>A、c.192G>A突变各1例。结论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体肌病的临床表型有较大的异质性,肌肉病理检查发现杆状体聚集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内含子区域的c.21522+3A>G位点是本组NEB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c.17611C>T、c.2549delA、c.3520G>A、c.21065dupA、c.20943G>A和c.192G>A为NEB基因新的突变位点。

  • 标签: 杆状体肌病 NEB基因 病理学 病理学,临床
  • 作者: 翟洁梅 王珊 洪瑛瑛 曲佳菲 杨春 李铁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病理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昆明 65050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天津市口腔医院国际诊疗中心 天津市口腔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41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一步完善对OKC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OKC患者,10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为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中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 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 907C>T(p.L303F)突变和c. 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的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的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SMO基因 基因突变 SHH通路抑制剂
  • 简介:摘要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是肺癌的驱动基因,其突变常发生于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耐药的肺腺癌中,因患者预后较差且尚未有针对性靶向药物而引起关注。近年研究发现KRAS突变可通过影响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G蛋白偶联受体(GPCR)、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及多种基因的共突变促进肿瘤进展,影响治疗和预后。新型小分子KRASG12C抑制剂AMG 510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为治疗提供了希望。总结KRAS突变肺腺癌的发病机制、预后相关因素、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有助于提高对KRAS突变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治疗应用 KRAS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0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发布了耐药性癫痫(DRE)的统一标准,通过治疗失败的AEDs数量、发作控制的标准、观察随访时间三个核心要素界定DRE。然而该标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问题,甚至尚有争议。文中从DRE定义的历史演变、核心要素、存在的问题对DRE的界定进行再思考,并提出部分DRE患者界定为慢性癫痫可能更恰当,以便为今后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癫痫 抗药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脉管异常根据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为2大类:脉管肿瘤和脉管畸形。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关于脉管畸形体细胞突变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脉管畸形中体细胞突变的发现改变了大家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模式,突变及其通路为开发新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该文对毛细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脉管畸形综合征等常见脉管畸形与其综合征的遗传分子学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 突变 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