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方法: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共58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其术后病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有27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46.55%)、有19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为32.76%)、2例为早癌(所占比为3.45%)、10例为炎症(所占比为17.24%)。整块切除率为100.0%(58/58)、完全切除率为96.55%(56/58)、治愈性切除率为94.83%(55/58)。结论: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将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为术后病理提供完整标本,使病理诊断准确性得以提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联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价值。方法:针对性抽取70例本院2018年6月-2021年3月期间进行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患者,并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为确保研究公平性,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行一般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差异化护理模式下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71.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围术期个体化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本院的3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1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内镜粘膜下剥脱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人,对其进行个性化、综合性的护理,能明显提高其负性情绪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预警管理在预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间需要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的68位患者,分为观察组(34名,给予预警管理干预)和对照组(34名,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情况、护理满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术后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患者进行预警管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患者出血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35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回顾分析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方法与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74.3±2.3)min。病变直径为0.8~4.9cm,平均病变直径为(1.67±0.23)min。术后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出血1例、穿孔2例,对该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症状消除,患者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临床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各项手术细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成为消化道表浅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对于食管病变,由于操作空间较为狭小,往往导致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耗时较长。本文报道了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初步结果。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共计5例食管浅表癌患者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磁锚定牵引ESD,前瞻性收集患者相关信息。结果对于接受磁锚定牵引ESD的5例患者,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均为100%,R0切除率为80%,未见术中出血、术中穿孔、术后出血、术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证实,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印证上述观点,并同时评估其长期有效性。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胃良性肿瘤患者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期间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6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肿瘤手术护理;观察组中30例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P<0.05。结论 胃良性肿瘤患者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期间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消化道肿瘤早期临床诊治中使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接诊的80例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时间区间为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实验组(40例)采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内镜技术与手术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诊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胃部小凹镜下影像、病损形态镜下影像及毛细血管镜下影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诊断符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效果明显,其可提升临床诊断符合率与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早期胃癌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共50例参与,均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临床收治患者,利用双色球法分组,一组观察组(n=25)予以规范化护理流程干预,一组对照组(n=25)实行常规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作用。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胃肠蠕动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配合规范化护理流程管理,可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2/min和(16.20±7.24)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术中 运用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对患者护理操作 的效果。 方法 将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行 ESD 患者 100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 , 比较 两 组患者术后胃管留置时间、 术后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术后 首次 进食 时间 等情况 。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胃管留置 时间、首次 下床活动时间 、 平均住院时间 、 首次 进食 时间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ESD 术后 患者采用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可 加速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护理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5例大肠息肉行ESD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及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结果45例大肠息肉行ESD,均成功切除。结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2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两组手术患者在术前直至手术结束出院为止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身体素质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程度以及患者预后不良情况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在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高。在患者出院半个月后进行回访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出血、穿孔等不良时间的发生情况仅1例,而对照组患者不良时间发生多达11例,差异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