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更低,P<0.05。结论:对患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与子宫峡部环形捆扎术联合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展开研究,入组时间在2020.5月-2021.4月。将随机双盲法作为分组方法,分为对比组(45例,予以常规止血)和研究组(45例,予以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与子宫峡部环形捆扎术联合治疗)两组,比较组间止血效果。结果:与对比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止血成功率明显更高,术中、产后24 h失血量明显更少,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两组比较P<0.05。结论:改良子宫压迫缝合术与子宫峡部环形捆扎术联合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显著,能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失血量与并发症,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应用镜下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单侧卵巢囊肿患者,根据术中止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缝合止血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电凝止血方法,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外周血E₂、LH、FSH水平;监测患者术后排卵情况、月经周期变化及经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E₂、FSH、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E₂、FSH、L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E₂、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广东希姆乐斯健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HML-TB-18006001型眼调节训练灯对高度近视激光手术患者效果、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1年3月我院接诊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均为择期行激光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野光源G-MB12N眼调节训练灯干预。观察组:HML-TB-18006001型眼调节训练灯治疗。观察裸眼视力变化情况、负性情绪评分、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期,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优于同组干预后1个月,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7.78%),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眼调节训练灯对高度近视激光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伴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阻滞基因1B(CDKN1B)突变的高度侵袭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MFS)。患儿女,9岁,因“发现左眼下睑肿物伴增大3个月”初诊,行肿物切除术并术后放疗。半年后复发,再次行扩大切除并眼球摘除术。两次术后病理组织学形态存在差异,原发肿瘤由单一的梭形细胞组成,而复发者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两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复发肿瘤中Ki-67增殖指数较高,其余一致,瘤细胞弥漫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不表达H-caldesmom、Myogenin和MyoD1,显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S-100蛋白、SOX1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和CD34均阴性。二代测序检测显示CDKN1B基因点突变,核苷酸变异:c.555G>C,氨基酸变异:p.E185D。本例MFS患者术后7个月死亡,呈现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提示可能与CDKN1B基因突变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ILM)剥除手术对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且均为单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8.37)岁。患者均进行BCVA、频域OCT检查、屈光度、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使用Snelleen视力表,记录时需将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术组(甲组)以及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乙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与17例17只眼。对不同干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23、0.63±0.19,且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t=6.528/9.249)。手术后,甲组、乙组患眼平均CET为126.24±36.58μm、134.29±25.31μm,且与手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t=10.158、8.672)。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能够使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将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在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从2018.2-202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中随机抽样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为研究对象,采取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患者(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治疗方案)与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于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发生疾病复发现象的可能性,可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浙江省荣军医院接受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快速康复外科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分别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负性情绪、配合度、并发症以及护理质量指标评分。结果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3.12±0.96)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19±1.13)h]、下床活动时间[(2.08±0.59)d]、住院时间[(6.14±1.2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5.47±0.83)分、(8.87±1.52)h、(3.47±1.15)d、(8.35±1.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79、7.959、6.064、6.416,均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8.59±1.13)分]、焦虑评分[(28.64±2.95)分]、配合度(93.75%)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88、6.093,χ2=4.200,均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管道护理[(8.43±1.12)分]、心理状态[(8.71±1.26)分]、健康意识[(9.73±0.24)分]、并发症护理[(8.51±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5±1.23)分、(6.69±1.19)分、(7.62±1.23)分、(7.58±1.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9、6.538、9.521、3.310,均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的配合度和术后恢复情况,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6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患者,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有33例,对照组实施传统“8”字缝合法治疗,观察组实施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均要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发生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患者实施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值得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入选5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98.00%(49/50);术前Lysholm评分(47.51±1.03)分、术后Lysholm评分(84.52±1.71)分,术后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效果十分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截取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以数字表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采取缩宫素+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患者有44例,命名为对照组;采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患者有44例,命名为观察组。从止血时间、恶露持续时间、术后24h出血量等指标上来评估治疗效果,并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恶露持续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患者治疗时,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量,及时止血,疗效显著,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方案分别予以黏膜缝合法及鼻腔填塞法,随后对比手术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就诊时间在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以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鼻腔填塞法,观察组则为黏膜缝合法,对比术后情况。结果:从手术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82.56%,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术后疼痛和相关症状上,均以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黏膜缝合法对于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改善效果更好,且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耳鸣、溢泪等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月板损伤治疗中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01-2021.05我院接诊半月板损伤患者取样58例,随机分组,实施“外-内”缝合法(常规组)和关节镜Fast-Fix半月板缝合术(观察组),对比Lysholm、Tegner、疼痛度、满意度分值。结果:出院3月,观察组Lysholm(72.62±10.84)分,Tegner(5.47±0.82)分,比常规组(59.61±7.66)、(4.88±0.76)分高,经治疗,观察组疼痛度(2.37±0.42)分,比常规组(3.26±0.75)分低,满意度(90.16±5.78)分,比常规组(84.77±4.36)分高,P<0.05。结论:半月板损伤治疗中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度,提升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和治疗满意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