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获得体育公共产品及其供给主体组织最佳匹配方式的体制,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结合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理论,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过程和选择标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得出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制的功能边界和规模边界。
简介: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对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275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并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分布特征,在区域和省级尺度的分布为离散型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的分布为聚集型且较为集中;(2)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分析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递减,其均衡程度也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地理集中程度则逐渐增强且在市级尺度的差异也最大;(3)运用核密度图得出高水平运动队的高密度分布区为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武汉和西安4个区域,而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圈层等区域;(4)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等经济发达且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但35%的运动项目的招生高校不足5所,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空间上优化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对于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均衡、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在分析传统表象训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用Laeng等人的"感知-表象"两阶段研究范式,考察在注视、追踪、闭眼三个不同视觉参与程度条件下,被试对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表象的准确性。被试为40名体育院校学生(男=19,女=20)。实验以自编运动视频为刺激材料,使用眼动仪监控被试的表象过程,实验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发现:个体对慢速运动的物体表象准确性最高,中速次之,快速最差;在注视、追踪、闭眼条件下,被试对运动物体的表象准确性没有显著性差异;闭眼条件下,男性对慢速运动物体的表象准确性高于女性,其他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推论:速度是影响运动物体表象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个体对移动物体的表象过程与对静态物体的表象过程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机制;未发现表象过程与知觉过程存在"功能等价"效应。
简介:与衰老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下降称为衰老性肌萎缩。衰老时骨骼肌内氧化应激增强会导致线粒体机能下降、分子炎症,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诱导肌纤维凋亡,并干扰蛋白质代谢平衡,这可能是衰老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遗传操作研究和运动锻炼研究已证明转录辅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强有利于降低ROS生成并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炎症基因转录。激活蛋白激酶Akt可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还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凋亡。通过运动训练调节PGC-1α、Akt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是运动干预部分地逆转衰老性肌萎缩的内在机制。探讨衰老性肌萎缩的细胞分子机制及运动干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简介:目的旨在通过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IHT)中血液指标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探求IHT的有关机制,为游泳运动项目建立相应的IHT模型,使IHT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有效辅助训练方法,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发挥作用。方法以陕西省游泳队男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实施为期3W氧浓度逐周递减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测试血液学指标、血乳酸、力竭时间、心率。结果(1)RBC、HB、HCT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但有个体差异;WBC、Lymph%均在正常生理含量;(2)在逐级递增负荷中,间歇性低氧训练后运动员力竭时间延长,由1606.57s提高至1689s,力竭负荷由低氧训练前267.7w提高到281.5w;(3)乳酸阈功率在七位受试者中有一人下降,两人不变,四人提高,总体平均值提高12.25%。结论(1)血液指标检查结果IHT前后均在正常生理含量,说明IHT对于游泳运动员机能影响机制有别于高原训练;(2)经过IHT后,运动时间延长,表明IHT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力素质;(3)IHT后安静心率比训练前降低,且同级负荷时训练后心率始终低于训练前,表明心脏的输出功率增大;(4)乳酸阈强度提高充分显示IHT使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