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火力发电厂是提供电能的最重要的发电企业之一,对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许多火电厂员工都在努力提高电气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电力线路的传输效率,以便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同时,引进了最先进的检修维护技术,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节约检修维护费用。本文以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为主体进行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AH)的不同所对应的容积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上颌窦外提升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束CT(CB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8(58.3±12.3)岁。利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上颌窦三维模型,通过Materialise 3-matic 9.0 Research软件切割获取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观察上颌窦底提升一定高度(4~12 mm)所对应的容积,并对各提升高度所对应的容积进行侧别间及性别间比较;采用Pearson法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不同与容积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结果当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12 mm(间隔1 mm,取整数)所对应的上颌窦的提升容积分别为(0.41±0.12)、(0.62±0.17)、(0.85±0.23)、(1.13±0.31)、(1.43±0.38)、(1.76±0.46)、(2.11±0.55)、(2.11±0.55)、(2.88±0.77) cm3,各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左、右侧别间及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与提升容积之间呈正相关(r=0.866,P<0.01)。将性别、侧别、提升高度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提升容积(cm3)=0.31×提升高度(mm)-0.96,经回归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50, F=669.258, P<0.01)。结论CBCT可以快速获取上颌窦三维模型,并且可以根据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准确预测上颌窦提升容积的量,为临床种植术前评估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 PAI)病因多种多样,但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这一病因相对罕见,且PAI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常难以被识别。本研究报道1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病程中出现感染、血栓事件、乏力进行性加重等表现,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诊断为APS导致的PAI。希望在此病例报道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提高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处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医师施行的LPD与同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在前期多中心LPD学习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8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LPD手术222例,OPD手术266例。LPD初始阶段为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共实施LPD 40例,同期实施OPD 100例;稳定阶段为2015年1-12月,共实施LPD 64例,同期实施OPD 89例;成熟阶段为2016年1-12月,共实施LPD 118例,同期实施OPD 77例。通过χ²检验、t检验或U检验比较组间围手术期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61.1±123.9)min(范围:220~690 min)长于OPD组的(385.9±113.9)min(范围:150~655 min)(P<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个阶段LPD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111.1(150.0)ml (范围:0~700 ml)、120.8(115.0)ml(范围:0~1 000 ml)和150.0(200.0)ml(范围:10~1 500 ml),均低于OPD组的393.9(400.0)ml(范围:0~3 000 ml)、442.9(450.0)ml(范围:0~2 000 ml)和364.3(400.0)ml(范围:0~1 500 ml)(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中补液量[(3 563.4±1 179.7)ml(范围:1 500~7 225 ml)]少于OPD组[(4 160.8±1 753.1)ml(范围:800~10 100 ml)](P<0.05),其余阶段无差异(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OPD组无差异(P>0.05),其余两个阶段少于OPD组 [26.5%(17/64)比44.9%(40/89)和24.5%(29/118)比38.9%(30/77)](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B、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7.5%(7/40),高于OPD组的3.0%(3/100)(P<0.05),在稳定阶段和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出血[27.5%(11/40)]、胆瘘[20.0%(8/40)]及腹腔感染[20.0%(8/40)]的发生率均高于OPD组[11.0%(11/100)、5.0%(5/100) 和7.0%(7/100)](P值均<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无差异(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OPD组无差异(P>0.05),稳定阶段[(14.8±6.9)d(范围:10~38 d)]和成熟阶段[(13.0±7.4)d(范围:3~57 d)]则低于OPD组[(17.0±9.0)d(范围:4~56 d)和(15.8±6.7)d(范围:6~69 d)](P值均<0.05)。两组三个阶段其他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手术学习曲线稳定成熟,与OPD相比,LP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低的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