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皮覆盖。记录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瓣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股直肌支4例,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皮瓣分别为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近(t=0.45、0.80、0.31,P>0.05)。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4级2例、S3级8例、S2级7例;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3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收治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按不同护理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3例做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同时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做为对照,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采取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彩超结果。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为81.40%,明显高于对照组16.28%的斑块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斑块规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规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有效检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且操作简单,临床应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对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实施CT增强扫描检查的4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00例,引入精细化护理管理)和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出现2例造影剂外渗事件,造影剂外渗率为1.0%,对照组出现11例造影剂外渗事件,造影剂外渗率为5.5%,观察组造影剂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189例患者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4.5%,对照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162例患者表示满意,满意率为81.0%,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胃部肿瘤诊断中应用上消化造影术和CT扫描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66例胃部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3例患者采取了上消化道造影术进行前期鉴别诊断,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应用CT扫描进行诊断,将两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 66例患者均确诊为胃癌,其中印戎细胞癌15例(22.73%),低分化腺癌21例(31.82%),中分化腺癌16例(24.24%),粘液腺癌14例(21.21%);观察组患者胃癌诊出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胃部肿瘤诊断中应用上消化造影术和CT扫描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66例胃部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3例患者采取了上消化道造影术进行前期鉴别诊断,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应用CT扫描进行诊断,将两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 66例患者均确诊为胃癌,其中印戎细胞癌15例(22.73%),低分化腺癌21例(31.82%),中分化腺癌16例(24.24%),粘液腺癌14例(21.21%);观察组患者胃癌诊出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进行CT尿路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科结石患者100人为研究对象。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进行了静脉尿路造影,实验组进行了ct尿路造影。并对两组在使用不同造影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dlp(剂量长度)、ctdlvol(ct皮特指数)和尿路造影效果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患者的平均dlp和ctdlvol分别为(422.65±40.12)mgy·cm和(11.45±0.67)mgy。实验组患者的平均dlp和平均ctdlvol分别为(174.66±24.93)mgy·cm和(4.22±0.49)mgy。实验组的平均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颅内支架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0月颅内动脉置入支架、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37~83(60.6±7.9)岁,共留置支架35枚。以DSA为金标准,将CTA对支架情况的评估(成像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支架部位相关解剖特征(置入部位颅内动脉的直径及其是否紧贴颅骨走行、邻近弹簧圈存在与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的成像质量分级结果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826 (95%可信区间为0.638~1.014),一致性好。CTA的成像质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Youden指数为2.505 mm,曲线下面积为0.933;支架所在动脉的解剖部位是否紧贴颅骨走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 P>0.05);邻近支架部位是否存在弹簧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0, P<0.01)。结论对于颅内留置支架的患者,当支架所在动脉直径>2.5 mm时,CTA的成像质量较好;颅骨骨质存在对CTA成像无明显影响;弹簧圈的存在会导致CTA成像质量的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²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