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合分光染色技术(compound band imaging, CBI)与普通检查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行结肠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BI组(在CBI模式下进行结肠检查)和白光组(进行常规结肠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率。结果最终入组307例患者。CBI组患者结肠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4.2%(69/156),高于白光组的30.5%(46/151)(χ2=6.208,P=0.013)。CBI组共检出息肉191枚,白光组共检出98枚,其中平坦型息肉(101枚比42枚)、非肿瘤性息肉(116枚比50枚)、直径≤5 mm息肉(99枚比41枚)、隆起型息肉(90枚比56枚)检出数量CBI组多于白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75枚比48枚)、直径>5 mm息肉(92枚比57枚)检出数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可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复合分光染色内镜 息肉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中、术后并发出血、穿孔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行结肠息肉下治疗598例,并发出血11例,其中早发性出血(术中至术后24小时)4例,迟发性出血7例(术后24小时以上至1周),术中并发穿孔1例,均通过肠进行止血、肠修补处理。结果12例均通过肠成功进行止血及修补,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对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并发出血、穿孔,于肠下进行止血和肠修补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镜处理 结肠息肉电切术后出血 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超声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并评价内下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早期胃癌患者43例,分别应用超声和CT诊断方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性。在明确患者病症后,采用下微创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均完全康复,未见复发患者;并且实验结果中,超声诊断方案较CT诊断方案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应用CT诊断方案的效果更好。而下微创手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 超声内镜 内镜下微创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类癌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近60%类癌发生在消化道,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20%~55%,占类癌总发病率10%~17%[1-3]。直肠类癌组织分化与良性肿瘤相似,病理组织学表现却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强烈恶变倾向及容易复发和发生转移等特点,加之发病缓慢、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4]。近年来随着消化诊疗技术的发展,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5],尤其是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和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技术的兴起,直肠类癌的下治疗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超声诊断并经ESD治疗的类癌患者23例进行临床分析,进一步评价超声联合ESD治疗在直肠类癌诊疗中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安全性。

  • 标签: 超声内镜 内镜黏膜 剥离术 直肠癌
  • 简介:由国内著名消化专家金震东、李兆申、王贵齐、杨爱明等教授联合主编的《消化超声诊断技术》、《消化超声穿刺技术》和《消化超声治疗技术》多媒体教学光盘已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消化超声诊断技术》收集了12个精彩操作演示和23个经典临床病例,介绍了小探头超声诊断技术及大探头超声诊断技术,是目前国内全面介绍消化超声诊断技术的光盘。《消化超声穿刺技术》课件中主要介绍了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食管、纵隔、胃、十二指肠、胰腺等部位的操作方法与技巧。《消化超声治疗技术》课件详细演示了超声引导下肿瘤注射术、

  • 标签: 小探头超声内镜 多媒体教学光盘 内镜治疗技术 消化内镜 诊断技术 穿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染色、NBI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 标签: 黏蛋白 CD10 白光内镜 染色内镜 NBI内镜 早期胃癌 阳性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力碎石外鞘组合输尿管碎石术治疗直径>3 cm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膀胱结石患者的手术资料,分为实验组(采用大力碎石外鞘组合输尿管碎石术)和对照组(采用开放膀胱切开取石术),各54例。分析两组间一次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参数。结果两组一次取石成功率100%,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为切口感染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其中1例患者术后合并肺栓塞。结论大力碎石外鞘组合输尿管碎石术治疗直径>3 cm膀胱结石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膀胱多发结石、高龄、高危、基础疾病多的患者,但不适合开放或其他碎石方式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碎石术 碎石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式辅助单孔腹腔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胃肠、甲乳、疝外科收治的儿童腹股沟疝100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参考组应用双孔腹腔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试验组应用针式辅助单孔腹腔下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式辅助单孔腹腔治疗儿童腹股沟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复发。

  • 标签: 针式钳 单孔腹腔镜 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宫颈锥形切除对阴道下多点活检诊断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接收的103例阴道下多点活检诊断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早期宫颈癌,对这些患者使用宫颈锥形切除进行病理诊断,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早期宫颈癌诊断过程中,采用宫颈锥形切除和阴道下多点活检诊断结果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早期宫颈癌单纯采用阴道下多点活检会出现一定的误诊,在此诊断基础上采用宫颈锥形切除进行二次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促进患者的有效治疗,在满足患者适应症的条件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锥形切除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早期宫颈癌 再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瘤变(HGCIN)术前结肠活检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结肠检查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检查60例HGCIN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术前结肠活检均为HGCIN,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为8例,剩余52例患者均为腺癌;直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96.67%,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82.61%,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HGCIN术前活检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具有差异,手术切除病理诊断更优于术前活检

  • 标签: 结直肠HGCIN 术前结肠活检 手术切除病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