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袁可嘉、唐湜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针对第二矛盾,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 标签: 中国 现代新诗 理论批评
  • 简介:温流(1912—1937),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广东梅县松口堡人。7岁随父往南洋婆罗州,在那里读过小学,一度做过打金工的学徒。14岁回到故乡,先在松口初级中学。后在广州市立一中就读。1934年夏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

  • 标签: 新诗运动 拓荒者 华南地区 初级中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
  • 简介:本文认为俞平伯在中国新诗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一位杰出的新诗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新诗诗人。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俞平伯在新诗理论上的建树和创作上的贡献,指出俞平伯很早就十分重视新诗的艺术问题,提出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和自由真实的做诗信念以及平民化理想,创作出了大批的优秀新诗。他的理论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新诗作品至今仍是新诗宝库中的瑰宝。

  • 标签: 俞平伯 新诗 真实自由 平民化 贡献
  • 简介:《诗镌》创刊于1926年4月1日,附《晨报副刊》,出版11期后,于1926年6月10日终刊。《诗镌》的出现,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必然结果,诗对自身形式合理继承和重构的结果。从1917年开始的现代新诗,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以胡适为首的早期白话诗人,在旧的律诗日趋僵化的背景下,打破了旧律诗的一统天下,赢得了新诗的大

  • 标签: 诗镌 现代新诗 白话诗人 中国新诗 《晨报副刊》 中国现代诗歌
  • 简介:惊闻绿原先生驾鹤西去,深感突然和悲痛。作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从1942年出版《童话》并合编《诗垦地》开始,绿原的名字就和中国新诗联系在一起,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的足迹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绿原的离去是中国诗歌界的损失,他永远热爱生活的精神必将鼓舞着我们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绿原 中国诗歌 七月诗派 《童话》 新诗史
  • 简介: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阶段,部分学生对于语文感到乏味,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通过教学设计引发兴趣、通过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度、通过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兴趣课外拓展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

  • 标签: 教学设计 互动教学 评价方式
  • 简介:音韵是诗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标志。在所有文学品种的本文结构当中,似乎只有诗才如此深入地嵌进了韵律节奏因素,无论远古还是当今,域内还是域外,格律还是自由,没有韵律节奏,就无所谓诗了。同时,音韵又直接地与民族语言本身的属性紧紧相连,不同

  • 标签: 中国现代新诗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新诗 闻一多 民族文化 卞之琳
  • 简介:中国新诗史的写作一直备受非难,在新文学众文体中难以呈现出本身历史的丰富与实绩。概而言之,其一是新诗自草创以来便失去了传统文学坐标上的中心位置,在敢为文体开路先锋的同时便自觉承担起退居幕后与置身边缘的宿命,以至于出现其他文学史已是汗牛充栋了,而新诗史成果却寥若晨星的现状。其次,如何在最大限度上逼近、还原诗歌真实、曲折的历程,如何以独立、审美的立场面对诗人诗作及诗潮,

  • 标签: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诗史研究 吕进 传统文学 新诗史 新文学
  • 简介:内容摘要: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本文探讨以意象为切入点鉴赏和写作新诗的高中新诗教学策略,通过先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鉴赏意象运用较好,学生易于理解的现代诗作,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同题诗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意象创作诗作并写出创作心境等方法,来让学生加深对意象作用的认识。

  • 标签: 意象  教学策略  创作新诗
  • 简介:1936年2月,《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虽然《大系》仅仅是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梳理,但却以对整个新文学最初规模和基本轮廓的奠定而备受文学史家看重。(2010年9月,《中国新诗总系》(以下简称《总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作品选编的

  • 标签: 中国新诗 原则史料 史料问题
  • 简介:早年起,郭沫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郭沫若对诗的“形式”的感觉.在其诗论中,郭沫若从音乐的有形/无形出发,结合自己对诗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对象的理解--即“情绪的直写”,阐释了包含“内在/外在韵律”的诗的音乐性.进而,郭沫若凭借自己诗论中的核心概念--“节奏”,定义了-种没有“形式”的诗.这在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以及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重估郭沫若诗的价值、以及重审新诗现代性提供新的契机.

  • 标签: 郭沫若诗论 音乐 形式 节奏
  • 简介:【热点概括】主题词:流行慢热一、诗歌赏析竞风流随着课改的深入,对现代诗歌的阅读考查不断加强。2006年亦亮点不断:一是浙江金华卷将现代诗《咏莲》与散文《爱藕说》及说明文《莲子》归在一起进行了主题阅读,二是贵州六盘水卷将《乡愁》与《天净沙·秋思》进行了比较赏析。

  • 标签: 阅读热点 文学作品 精讲精练 新诗 戏剧 现代诗歌
  • 简介:中国新诗自发轫至今,其历史合法性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新诗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强势敌对与此直接相关,新诗的接受与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质疑。在一般读者那里,新诗的文化魅力常常被淹没和消解在这些质疑之中,新诗艺术上的某些缺失被放大为一种先天性的文化匮乏。从新诗近一个世纪的进程来看,“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

  • 标签: 新诗史 草根性 诗学 文化魅力 历史合法性 中国新诗
  • 简介:2017年6月24日下午,由北京三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诗歌网、作家网、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人人网、凤凰生活网协办的旅新诗人舒然诗集《以诗为铭》研讨暨朗诵会在北京朝阳公园的草原文化部落召开,会议由著名诗评家谭五昌主持,中国诗歌网负责人杨志学致辞,作家网总编冰峰,诗人北塔、洪烛、花语等数十位诗人参与了此次诗集的研讨暨朗诵,诗人花语为此次活动的策划人。

  • 标签: 诗集 诗人 中国诗歌 文化发展 草原文化 朗诵会
  • 简介:作为全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发展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编写和出版填补了中国新诗史研究的空白。《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以丰富的史料、精辟的论述对20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综述,对重庆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和诗评家做出了介绍和评价,具有历史和理论上的双重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在编排体例上,《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与以往的新诗史不同,它在重庆新诗纵向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和重庆新诗的创作与理论批评的结合上都显示了诗歌史写作的独特的价值立场。

  • 标签: 中国新诗 诗史 诗评 诗歌史 诗人 独特
  • 简介: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新诗批评在呼唤一种综合性的审视,当然,这将是也只能是一种“贴身的审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是一种历史化的审视。把握历史不仅是人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的概念一般当然是指过去了的、已经静止的过程,但历史的根却是现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非一句空话。

  • 标签: 新诗批评 综论 历史化 当代史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于曹葆华作品的文本分析,参考当时的史料,讨论曹葆华由袒露豪放向隐藏深潜发展的艺术轨迹,以及诸如象征性新颖意象的创造等等艺手法,指出曹葆华以他忠实于理想渴求和真诚人格的灵魂,抒写了对于人类的真诚大爱,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忱关切,对于个人美好爱情的珍贵凝想,对于光明合理人生理想的炽热追求,对于现实社会诸多黑暗残忍的愤怒抗争和诅咒。此外,通过曹葆华对于艾略特、瑞恰慈理论的译介,分析曹葆华1930年代对于西方现代性文学批评和诗学理论的译介所做的重要工作。

  • 标签: 曹葆华 新诗艺术 译介
  • 简介:诗形源于人的构形天性和分类本能。好的诗形不但自身具备诗美,还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诗形创造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新诗诗形受到外国诗形的巨大影响,建筑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台港诗坛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图象诗和网络诗繁荣,涌现了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诗形。目前应该加强新诗的诗形建设,不能极端重视常规诗形及定型诗形,必须承认新诗人有创造新诗形的自由。大陆要通过诗人的诗形意识来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重视图象诗和网络诗的诗形创造;台港要重视常规诗形的建设,防止一些先锋诗人借诗形反对诗形。

  • 标签: 新诗 诗形 诗体 诗形建设 诗形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