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用超声评估择期手术术后老年患者应用镇静药物对膈肌活动度及脱机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60例择期手术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各20例,3组均应用瑞芬太尼镇痛以保持重症医学科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评分<3分,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分别给予丙泊酚、咪达唑仑镇静,镇静程度评估表(RASS)评分保持-2分,测量膈肌活动度、记录自手术结束转入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至脱机拔管的时间、评估是否发生谵妄,并与未应用镇静药物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组膈肌活动度为(1.10±0.12)cm,咪达唑仑组膈肌活动度为(1.17±0.30)cm,对照组膈肌活动度为(1.63±0.25)cm,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的膈肌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F=30.170,P=0.000),但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的膈肌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340,P=0.615)。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及对照组的脱机拔管时间分别为(1.41±2.08)d、(1.25±1.53)d、(1.19±1.4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89,P=0.915)。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及对照组谵妄的发生率分别为20.0%(4/20)、55.0%(11/20)及15.0%(3/20),咪达唑仑组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χ2=5.230,P=0.022)及对照组(χ2=7.030,P=0.008),但丙泊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P=0.677)。结论择期手术术后老年患者应用镇静药物会对膈肌活动度产生影响,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膈肌活动度的影响相仿,但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均不会对择期手术术后老年患者的脱机拔管时间产生影响;与丙泊酚相比,咪达唑仑会使择期手术术后老年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肺癌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接受电视辅助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叶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行VATS肺叶切除的7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时间段(下午4点之前或者下午4点之后,工作日或者周末)与术后近期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30例早期NSCLC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出现并发症162例(22.2%),其中有53例(7.3%)是主要并发症。将所有患者的术前临床变量进行PSM后,工作日或者周末手术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对23.9%,P=0.267),下午4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对27.9%,P=0.337)。术前合并冠心病、手术切除部位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肺癌患者行VATS肺叶切除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约22.2%,手术时间段的选择不影响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肺癌术后手术线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属于罕见病。本例患者肺癌术后3年,因咳嗽、咯血,抗细菌感染治疗后症状未改善及影像学未吸收,进一步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内曲霉感染,并寄生在吻合口残余手术线上。激光切除手术线头后,患者症状缓解,未继续全身抗真菌治疗。本例提示残留手术线可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常见症状为咳嗽及咯血,支气管镜下局部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发生钙化防御的患者。患者女性,43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13年余,全身皮肤瘙痒、双下肢疼痛不适3个月”就诊。行甲状旁腺全切+右侧自体旋前圆肌移植术后,予以下肢静脉高浓度补钙,术后第3天患者下肢皮肤出现剧烈疼痛、触觉过敏、网状红斑等问题,经专科医院诊断,排除了钙剂外渗,最终诊断为皮肤钙化防御。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T4a期口咽癌侵及喉患者,经口机器人手术后4 d出现舌动脉分支破裂出血,通过环甲膜切开结合口咽部纱布填塞后,经皮介入动脉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顺利康复,带管出院后回当地医院放化疗。术后随访41个月,患者目前无瘤生存,发音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PCP的1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例,男性10例;年龄(46±10)岁;术后发病中位时间为10(2~21)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咳嗽7例,咳痰6例,气促11例。采用配对t检验,对受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例PCP肾移植受者均通过肺泡灌洗液/静脉血mNGS检测确诊。入院时G试验、LDH检测、总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Abs)、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计数(CD3+CD8+Abs)、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CD4+Abs)分别为(543.27±440.49)pg/ml、(529.98±222.43)U/L、(191.92±119.42)个/μl、(87.33±50.59)个/μl、(106.92±87.42)个/μl,与出院时的(69.58±50.21)pg/ml、(285.38±46.62)U/L、(888.58±672.99)个/μl、(336.83±305.21)个/μl、(520.08±388.76)个/μ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0.006、0.017、0.005)。13例均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治愈12例,另1例治疗21 d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结论mNGS检测是早期确诊PCP的重要方法之一;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的抗感染效果良好;免疫功能监测对于抗感染及免疫抑制剂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初次手术术后残留及单纯手术后复发纤维肉瘤患儿的远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04年4月至2019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6例术后残留或复发纤维肉瘤患儿,接受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横纹肌肉瘤1999(SCMC-RS-99)方案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化疗前根据手术及影像学检查将疾病状态分为首诊术后残留组(简称残留组)、单纯手术后复发再治疗组(简称复发组),总结患儿临床特点及远期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年龄(<3岁或3~18岁)、性别、肿瘤原发部位、术后分期、疾病状态、ETS变体6(ETV6)基因、化疗方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26例纤维肉瘤患儿中男13例,女13例;残留组17例,复发组9例。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73(10~188)个月,5年总体生存(OS)率为(86±7)%,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7±9)%。单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组5年EFS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比(63±16)%,χ2=5.106,P=0.024];<3岁的患儿5年EFS明显高于3~18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比(62±17)%,χ2=6.507,P=0.011]。性别(χ2=0.445)、肿瘤原发部位(χ2=0.258)、术后分期(χ2=3.046)、ETV6基因(χ2=1.496)、化疗中是否含阿霉素药物(χ2=1.692)与EFS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将年龄、术后分期、疾病状态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年龄>3岁(HR=8.95,95%CI 0.73~109.50,P=0.086)、单纯手术后复发再治疗(HR=10.60,95%CI 0.84~134.30,P=0.068)、Ⅲ~Ⅳ期(HR=16.50,95%CI 0.84~321.40,P=0.065)对EFS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次术后残留或术后复发再治疗的纤维肉瘤患儿仍有较好的缓解率及长期生存,尤其小年龄非复发患儿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简介:摘要1例因在美容院行自体脂肪右额部皮肤下填充时右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神经内科CT、MRI检查和眼科自发荧光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诊断为右眼动脉阻塞,虽经溶栓、抗炎、按摩、扩血管治疗,但右眼视力仍为无光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8-870)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肺移植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实施的30例肺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供肺来自于27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30例受者中双肺移植2例,单肺移植28例。受者术中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术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卡泊芬净+更昔洛韦预防感染。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住院期间对受者常规行胸部X线或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和病原学监测等;术后3个月内每1至2周门诊随访1次。结果2例供者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考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术后30 d内,22例受者共发生24例次细菌感染(呼吸系统感染21例次,血流感染3例次),感染发生率为73.3%(22/30)。呼吸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气道感染9例次,气道感染合并侵袭性肺部感染9例次,胸腔感染3例次。呼吸系统感染中16例次为单一病原体感染,5例次为2种及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共分离出病原体26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8株为泛耐药),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2株为泛耐药),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泛耐药纹带棒杆菌各2株,黏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血流感染包括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次和脑膜炎黄杆菌1例次。21例次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中考虑合并真菌感染3例次。1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受者经治疗后,7例感染控制,其余3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40、45和60天死亡。5例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受者抗感染治疗后,4例感染控制,1例于肺移植术后第50天死亡。随访至2019年7月,9例受者死亡,其余受者均可进行日常活动。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以气道感染和移植肺侵袭性感染多见,感染病原体以泛耐药或多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复发的诊断、治疗及转归;探讨循环渗透因子组风险等级评估对FSGS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总结2例肾移植术后FSGS复发受者的术前及术后临床病史、肾穿刺活检病理、循环渗透因子组风险等级评估、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循环渗透因子组风险等级评估与FSGS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2例受者原发病均为原发性FSGS,24 h尿蛋白定量超过10 g,经移植肾活检确诊FSGS复发,术前的循环渗透因子组风险等级评估均为高风险。经过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辅以雷公藤多甙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全身水肿减轻,肾功能稳定。结论肾移植术后复发FSGS经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循环渗透因子组风险等级评估对预测FSGS复发风险可能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