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医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其中经颈部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2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1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病理结果提示:神经鞘瘤20例(41.7%),多形性腺瘤17例(35.4%),神经纤维瘤4例(8.3%),血管瘤4例(8.3%),囊肿3例(6.3%)。住院期间并发症: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发生并发症6例,经口径路手术者2例。术后随访10~62个月,经口径路手术者复发2例,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复发3例,均再次手术后治愈。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经口径路与经颈部径路手术在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是否复发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径路对于位于咽旁间隙前半部的肿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而位于咽旁间隙后半部的神经源性肿瘤,建议采用经颈部径路。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罕见的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易误诊的特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初诊为PHNEN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结果,对其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HNENs多数无症状或仅有腹痛等非特异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很难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是主要诊断依据,长期随访发现部分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肝转移。结论PHNENs是一种极罕见的原发于肝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要长期的随访支持,临床常见PHNENs不能除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生长抑素类似物、化疗、靶向等综合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常规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资料,常规开胸手术组40例,胸腔镜手术组62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组比较,胸腔镜手术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手术时间、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更为有利。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由于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该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2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均被误诊,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肝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均存活。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咽旁间隙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病理检查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镜下检出瘤组织包绕神经。随访5个月症状无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颅脑MRI上颞肌厚度(temporal muscle thickness,TMT)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TCGA-GBM开放数据集中106例原发性GB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三维颅脑MRI上测量患者颞肌厚度,并随机选择30例病人由第二名放射医师进行重复性测量,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ICC)。然后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患者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三维颅脑MRI颞肌测量重复性较好,观察者间左右侧TMT的ICC分别为0.878、0.895 (P<0.001)。TMT值减小为GMB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0.787 (95%CI 0.678~ 0.913 ;P=0.002 ;Cox回归模型),TMT每减少1 mm,患者死亡危险度增加21.3%。按TMT中位数分组,TMT>中位数组患者总生存期(17.4个月)较<中位数组患者总生存期(9.4个月)明显增加(P<0.001;Log-rank test)。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生存分析显示,TMT (HR 0.850;95%CI 0.734~ 0.984;P=0.03)、诊断年龄(HR 1.037;95%CI 1.018~1.056;P<0.001)、同步放化疗(HR 0.567;95%CI 0.371~ 0.868;P=0.009)与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颞肌厚度是原发性GBM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颌下区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submandibular region puncture and drainage,PSPD)在咽旁间隙脓肿(parapharyngeal space abscess,PPSA)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PSPD治疗的26例PP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100%,置管后12~24 h疼痛症状缓解,24~48 h体温恢复正常,48~96 h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恢复到正常范围,带管时间为5~14 d,平均7 d。患者术前与术后7 d体温、脓肿最大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出现重要血管、神经、腺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细菌培养阳性18例,最常见的细菌为溶血性链球。结论PSPD治疗PPSA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切开引流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25 d至14岁,中位年龄32个月,<3岁49例,3~14岁34例。左侧43例,右侧37例,双侧3例。术后随访3~5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结果79例行保留睾丸手术,4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单侧成熟性畸胎瘤64例,单侧表皮样囊肿16例,双侧者3例。76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所有受访患儿未见残留睾丸萎缩或者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原发性睾丸良性肿瘤的发生率在睾丸肿瘤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需要引起重视。保留睾丸的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 (testing multi - tumor , TM) 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临床价值 。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 2 月到 2019 年 1 2 月在我院 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40 名, 另选取 40 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PHC 患者 CA19-9 、 AFP 、 WBC 和 NLR 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分化程度较低、肿瘤直径大于 5cm 和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CA19-9 和 AFP 的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 PCH 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 5cm 的 PCH 患者 WBC 和 NLR 的水平比较高,并且出现远处转移的 PCH 患者 NLR 水平比较高,而其他指标则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联合检测的灵敏度( 59.43% )和特异性( 69.82% )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明显高于单项指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 20.21% )和特异性( 51.25% )和血常规的灵敏度( 15.48% )和特异性( 45.17% )。 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治的 具有明显的 临床价值,因而应该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病理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35例心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年龄中位数0.54岁(0~14.36岁),肿瘤呈单发性61例,多发性74例。45例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血流梗阻,4例有轻度血流梗阻,86例无症状。手术治疗41例,未行手术94例。肿瘤完全切除24例,部分切除16例,心脏移植1例,瓣膜成形13例。结果本院手术40例,术后早期循环稳定3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症状5例。其中经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2例,死亡3例(住院死亡率7.5%)。另1例外院行心脏移植术后存活,随访24个月心功能良好。良性肿瘤部分切除与完全切除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术后2年死亡1例。94例未手术患儿中,放弃手术死亡1例,等待心脏移植手术死亡1例,尚在等待心脏移植2例,其余90例无血流动力学紊乱症状。结论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可以长期随访。对有明显血流梗阻、心律失常及恶性心脏肿瘤患儿,手术治疗是必需的。手术原则不强求完整切除肿瘤,可行部分切除以消除血流梗阻症状。对无法行手术切除的心脏肿瘤,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各临床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胃NEN按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临床分型标准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比较各型胃NEN的临床、胃镜及病理特征,分别采用Kaplan-Meier检验、Cox回归模型对其中108例病理分级为G3级的胃NEN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纳入的Ⅰ型、Ⅱ型、Ⅲ型NEN患者分别为37例(25.0%)、5例(3.4%)和106例(71.6%)。Ⅰ型有28例(75.7%)为胃底/胃体病变,29例(78.4%)为隆起灶,4例(10.8%)有淋巴结受累,余均为局限性病变,26例(70.3%)内镜治疗,11例(29.7%)接受外科手术。5例Ⅱ型胃NEN的瘤体均位于胃底/胃体,4例为溃疡灶,均予内镜治疗;患者中合并胃泌素瘤3例,另2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Ⅲ型中56例(52.8%)为贲门病变,81例(76.4%)表现为溃疡,单发病灶为102例(96.2%),淋巴结受累或器官转移共94例(88.7%)。本研究中病理分级G1/G2级的40例胃NEN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108例G3级NEN患者中死亡42例。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有淋巴结或器官转移与G3级NEN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P=0.041, 0.02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胃NEN的性别分布、年龄、胃镜特征、浸润转移情况、病理分级差异较大,高龄和肿瘤发生转移浸润是G3级胃NEN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骨原发恶性肿瘤颅神经侵犯的CT与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颞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合并颅神经侵犯的23例患者的CT、MR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80岁;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17例,包括面神经受累症状者15例,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观察颞骨恶性肿瘤神经侵犯的部位、神经根穿行孔道及神经根的形态、信号及强化等颅神经受侵的CT、MR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手术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CT、MRI显示颅神经受侵23例,其中面神经受侵22例,三叉神经受侵5例,展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侵各2例,听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受侵各1例。颅神经受侵征象:CT显示面神经管扩大破坏22例,圆孔、卵圆孔骨壁、岩尖三叉神经压迹破坏各2例,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破坏各1例;MRI显示颅神经增粗、强化8例,神经根干与周围软组织强化影紧贴但未完全包绕3例,神经被肿瘤包绕14例。23例CT、MRI显示的神经受侵患者中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者17例,占73.9%。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16例患者中,CT和MRI影像显示的受累神经分别为19、23根,CT、MRI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一致分别为18、22根,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18/22)、95.7%(22/23)。结论颞骨恶性肿瘤容易出现颅神经侵犯,且以面神经受侵最常见。颅神经受侵CT表现为神经穿行孔道破坏,MRI可直接显示神经增粗、异常强化,神经紧贴软组织影或神经直接被肿瘤包绕。结合CT和MRI的影像评估可以全面精准显示颅神经浸润情况,且MR较CT更为灵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的21例PH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6~75岁。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21例PHNET患者上腹部疼痛10例,腹痛伴恶心、呕吐3例,腹胀5例,无症状3例。糖类抗原(CA)19-9升高6例,CA125升高7例。腹部增强CT均显示肝脏实性占位,单发4例,多发17例,平均直径58 mm。淋巴结转移14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术5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化疗2例,仅化疗12例,支持治疗2例。是否手术切除、肿瘤分级、细胞角蛋白阳性与否、有无淋巴结转移与PHNE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他治疗(HR=8.99,95%CI:1.13~71.80)是PHNE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患者预后更佳。结论PHNE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影响患者预后,手术切除预后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应用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心脏自体移植术在治疗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因频发室上速不能自行复律的2个月龄原发性左心室巨大肿瘤患儿,术前出现心力衰竭和频发室上速症状,不能自行复律,于2019年1月26日对其成功实施了心脏自体移植术切除心脏肿瘤(心脏离体、体外肿瘤切除、心脏复位)。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9年1月,检索关键词为"cardiac autotransplantation、tumor",复习相关的文献并分析。结果成功完成了患儿左心室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患儿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室上速症状。通过文献检索,有17岁、19岁及35岁的3例,49岁1例,2岁幼儿1例,38岁1例,48岁1例,53岁1例,21~71岁48例,35~63岁7例,22~73岁5例等心脏肿瘤患者,行自体心脏移植术切除肿瘤的报道。结论自体心脏移植术对于常规原位心脏难以切除的左心系统肿瘤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