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两种MALDI-TOF-MS预处理方法的鉴定率,为临床快速准确鉴定血流感染病原菌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鉴定的149份培养报警后单一细菌感染的阳性样本,分别采用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预处理后,并且以传统方法结果为标准,直接MALDI-TOF MS细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鉴定率。结果在149份培养阳性样本中,革兰阴性(G-)菌占47.0%(70/149)、革兰阳性(G+)菌占53.0%(79/149)。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为78.6%(55/70),HB&L微生物培养体系为91.4%(6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二者分别为73.4%(58/79)和87.3%(6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3.000~2.300分值段,G-菌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分别为22.9%(16/70)和38.6%(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G+菌鉴定率两种方法分别为19.0%(15/79)和34.2%(2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HB&L微生物培养体系种水平鉴定率要高于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经过预处理直接MALDI-TOF MS鉴定培养阳性样本病原菌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微生物学技术 血培养样本 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 HB&L微生物培养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及培养连续检测菌血症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分为观察组(2017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菌血症患者)和对照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两组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实施血清降钙素原、培养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按照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不同,对血清降钙素原、培养进行连续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培养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清降钙素原、培养阳性率;发热持续时间越长,血清降钙素原、培养阳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降钙素原及培养连续检测在菌血症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且还能反映疾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连续检测 菌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培养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0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0例老年住院患者送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对其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进行探讨。结果:在对送检的1000例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分离出病原株31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为检出率最高的菌种。此外在检出的菌种当中,阳性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科室当中;对抗菌药物的耐受状况: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最低为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等药物,对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效果,以及耐受性较低。结论:对对送检的1000例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本院的老年患者培养资料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此外还发现了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重视,以及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依据检出细菌的种类,选择最适宜的治疗药物。

  • 标签: []老年 血培养细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69例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区分布情况、耐药情况、抗感染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他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多粘菌素(98.55%)、庆大霉素(88.41%)、亚胺培南(86.96%)、美罗培南(86.96%);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63.77%-81.16%。检出多重耐药菌株20株,检出率28.99%。初始治疗选择最多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74%)、其次为头孢他啶(18.84%)、头孢哌酮舒巴坦(17.39%)、头孢噻肟(17.39%)。单联用药29例(42.03%),联合用药40例(57.97%),主要联用药物为依替米星(65.0%),其次为莫西沙星(12.5%)、左氧氟沙星(7.5%)。治疗后共治愈20例,好转25例,无效24例,总体治疗有效率65.22%。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经验性用药,并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先留取有关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猪链球菌引起的猪链球菌病是由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染猪链球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流感嗜血杆菌生长需要X、V两种因子,普通培养基不生长,极易漏检。培养中少见菌准确鉴定是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回顾性分析2例少见菌(猪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治疗以及培养实验室检查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少见菌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2019 年8月— 2020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 320 例疑似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样本,均用ELISA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及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 共13例出现假阳性,初检假阳性原因最高为标本溶血,占比6.98%,其次为标本离心不全与洗版影响,其他因素包括显色条件、试剂盒质量、操作不当等。结论 运用ELISA法检测HBsAg,检测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应当对样本检测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以提高检测精准性。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假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His抗体)、抗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抗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抗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患者166例(假阳性组),诊断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5例(阳性对照组),入职体检者124名(阴性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的梅毒血清试验效能。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6例假阳性组患者中,年龄≥50岁117例,年龄<50岁49例。假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年龄[(53.1±13.8)岁比(24.7±2.8)岁,t=22.56,P<0.01]、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5%(8/124), χ2=35.93,P<0.01]、肝炎[9.6%(16/166)比3.2%(4/124), χ2=4.92,P=0.026]和肿瘤[6.6%(11/166)比0.8%(1/124), χ2=4.68,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性别[假阳性组男91例(54.8%),女75例(45.2%),阳性对照组男103例(71.0%),女42例(29.0%); χ2=8.67,P=0.003]、年龄[(53.1±13.8)岁比(34.4±12.9)岁,t=20.13,P<0.01]及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9%(10/145),χ2=39.1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2.6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04~4.816,P=0.001]、年龄≥50岁(OR=30.512,95%CI 15.959~58.335,P<0.01)、自身免疫病(OR=2.677,95%CI 1.258~5.695,P=0.011)和肝炎(OR=4.408,95%CI 1.799~10.799,P=0.001)是梅毒血清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假阳性组中,TRUST的阳性率为84.9%(141/166),高于CLIA的23.5%(3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5,P<0.01);36例患者CLIA为1.0~10.0临界指数(cut off index, COI),3例患者CLIA>10.0 C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1);139例患者TRUST≤1∶4阳性,2例患者TRUST≥1∶8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5,P<0.01)。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6.0%,TRU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1.1%。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有自身免疫病或肝炎是发生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TRUST的假阳性率高于CLIA。

  • 标签: 梅毒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非梅毒特异性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癌在全球国家癌症中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为第一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应用改变了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目前EGFR-TKIs药物共有三代,其疗效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但靶向药物耐药仍然是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回顾了目前靶向单药治疗及联合化学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药物及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并对EGFR阳性的肺癌患者今后的治疗提出展望。

  • 标签: 肺腺癌 EGFR突变阳性 靶向药物 化学治疗 抗血管生成药物 免疫治疗 放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血流感染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培养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至12月同时送检的PCT和培养的454例标本,分析培养结果与PCT水平检出的相关性,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流水线测定降钙素原的水平,用BacT/ALERT-3D培养仪进行培养。所有数据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454例标本中PCT检出的阳性率为43.4%(197/454),培养阳性率为10.1%(46/454)。培养有菌生长的46例中,PCT阳性检出率为76.1%(35/46),培养无菌生长的408例中PCT检出率为39.7%(162/4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G-)和革兰阳性菌(G+)中PCT检出率分别是93.8%(15/16)和66.7%(20/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法快速灵敏,对血流感染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培养一直是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二者联合测定可提高血流感染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精准使用抗生素,缩短疗程,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感染临床诊断中培养和检测降钙素原的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就医于我院的血流感染患者120例(2020.3-2021.3),均实行血培养,并检测降钙素原,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培养和检测降钙素原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阳性者,降钙素原水平越高,病原菌阳性率越高,P

  • 标签: 血流感染 血培养 降钙素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血糖检验上静脉和末梢的差异。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取80例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需要实施血糖检测,按不同的采血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前者用静脉开展血糖检验,后者用末梢开展血糖检验,对比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血糖水平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相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糖检验中,静脉和末梢均有一定的检验效果,其后者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得到血糖值,且还能预防或是减少低血糖的出现,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荐。

  • 标签: 血糖检验 静脉血 末梢血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末梢检验和静脉检验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诊的90例血常规检验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给予末梢检验,给予观察组静脉检验,将两组血常规检验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感(2.04±0.42)分与对照组(2.05±0.38)分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量(27.69±8.89)pg、红细胞压积(0.55±0.21)%与对照组相比(27.56±8.15)pg、(0.52±0.26)%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4.85±2.31)×109/L、红细胞(3.70±1.23)×1012/L、血红蛋白(97.46±13.63)g/L、红细胞平均体积(80.15±4.69)fL小于对照组(6.86±2.58)×109/L、(4.80±1.33)×1012/L、(108.13±15.56)g/L、(88.98±4.89)fL,观察组红细胞平均血红白蛋浓度(323.25±29.65)g/L、血小板(257.45±70.63)×109/L大于对照组(275.65±19.98)g/L、(221.23±69.44)×109/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检验的准确率更高,可以更好的降低疾病的误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