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41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均获临床治愈,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换药后治愈,无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38例,随访时间1~2年均无复发病例,随访率92.68%。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可作为治疗肝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操纵简单、损伤轻、出血少的优点,避免术后胆漏、残腔感染、复发的难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外囊完整切除与开腹外囊完整切除治疗肝囊型包虫病(HC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治疗HCE患者中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9例,开腹组37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达到临床治愈,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相较于开腹组,虽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带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方面均较低(P<0.05)。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开腹组(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在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等多诸多优势。但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精准的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那曲市肝包虫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 效。方法、2017年3月至 2019年12月我院收治了200例肝包虫手术病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等,总结手术治疗经验。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 完成手术,无死亡,平均住院日15天。术后并发症:胆漏18例(12%) 切口感染15例(10% )术后残腔积液2例(0.13% )术后包囊复发无。 西藏地区肝包虫病主要集中在藏北牧区,治疗方式为手术为主, 疗效确切,并发症及术后复发低,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阻断肝动脉血流在肝囊型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依据术中血流阻断不同分为:A组(n=42),选择性阻断肝动脉;B组(n=38),阻断第一肝门血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15.7±29.6)ml、术后通气时间(2.3±0.1)d、住院天数(11.6±1.0)d,少于B组(254.8±20.6)ml、(3.2±0.2)d、(12.7±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5%),B组发生并发症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第5天ALT(62.8±5.2)U/L、AST(32.7±2.6)U/L、白蛋白(39.1±0.3)g/L、总胆红素(12.1±0.5)μmol/L,均优于B组(121.9±5.6)U/L、(53.9±8.0)U/L、(32.2±0.6)g/L、(19.3±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完整剥离术中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科60例肝包虫外囊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实施综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以最佳状态面对手术,同时提高满意度。方法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营养饮食护理、一般护理等干预。结果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数(16±2)天,患者满意度98.6%。结论肝包虫外囊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患者应自入院就接受综合的护理干预,以全面了解即将面临的手术,以身心最佳状态应对;护理人员应善于针对不同个案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肝内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及较高的复发率。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早期不易察觉,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易造成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肝包虫病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病例。患者女性,38岁,有牧区生活史,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包虫病。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囊泡不同于传统肝包虫囊泡,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胆瘘(CB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0例,女75例;平均年龄(41±18)岁。肝囊型包虫病CBF发生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B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CBF发生率为27.6%(40/145),其中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12例,术中发现18例,术后发现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BF发生与术前黄疸、胆管炎、囊肿数量、肝包虫病类型、手术方式(χ2= 4.56,6.58,7.86,5.67,6.58;P<0.05),ALP、GGT(Z=6.57,4.38;P<0.05),囊肿直径(t=4.78,P<0.05)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ALP>81 U/L、GGT>50 U/L、囊肿直径>8 cm是CB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2,1.134,1.025;P<0.05)。结论术前ALP、GGT和囊肿直径是肝囊型包虫病发生CBF的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囊性包虫病104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4例资料完整的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4例肝囊性包虫病中,74个包虫性囊肿行肝包虫腔内注射95%乙醇内囊摘除术,14个包虫性囊肿行包虫外囊摘除术,16个包虫性囊肿行肝部分切除术,均临床治愈,术后随访1~7年,失访13例,复发2例,1例合并胆管细胞癌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肝包虫囊壁形态和周围解剖关系实施个体化手术方案;包虫外囊摘除术为肝包虫病的最佳手术方案,而对于肝囊性包虫病外囊难以剥离时,则应采取肝部分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