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衰减值(computer tomography attenuation value,CT attenuation value)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与活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时通过CT检查和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测1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7个病的CT值及ADC值,分别对各型病灶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的CT值及ADC值,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比较各型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根据WHO分型标准,其中CE1:51例、CE2:47例、CE3:50例、CE4:52例、CE5:27例。5型性病灶的CT值和ADC值分别为:CE1型(4.79±1.70) HU和(3.25±0.31)×10-3 mm2/s、CE2型(6.02±2.53) HU和(3.18±0.15)×10-3 mm2/s、CE3型(22.96±4.82) HU和(2.57±0.25)×10-3 mm2/s、CE4型(35.30±17.80) HU和(2.40±0.12)×10-3 mm2/s、CE5型(108.77±51.02) HU和(2.13±0.68)×10-3 mm2/s,其中,CE3、CE4、CE5与CE1、CE2比较,CT值均增高(P<0.05);CE1、CE2、CE4、CE5的ADC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值和ADC值之间呈负相关(r=-0.835)。结论本研究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地诊断病各型病灶活性,根据各型病灶CT值和ADC值的不同,可间接反映病灶生长的活性,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囊型肝包虫 计算机体层成像衰减值 表观扩散系数 分型 活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是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健康的问题。影像学技术在病的早期诊断、术前评价及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病影像诊断缺乏统一共识,不利于影像专业人员学习培训以及临床对于病的规范诊断与治疗,为此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多家医院的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家,在充分学习国际指南、文献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对建立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针对病影像学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师在病影像学临床应用中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影像 诊断 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病的疗效。方法在万方医学、维普、知网、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文献平台以"病"、"细粒棘球蚴"、"手术"、"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echinococcosis","liver or hepatic","laparoscopic or minimal invasive"为关键词检索2010年2月至2020年2月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关于中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率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其中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 031例患者,腹腔镜组272例,开腹组759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OR=1.64,95%CI:1.10~2.45,P<0.05),其中切口相关并发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1,95%CI:1.03~7.70,P<0.05),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SMD=1.21,95%CI:0.47~1.96,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残腔感染及积液、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肝囊型包虫病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联合腹腔镜手术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3 d及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见病灶无荧光,周围组织为绿色荧光,具有明确分界线。行腹腔镜下完整剥除4例,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1例,腹腔镜下左半切除1例,平均手术时间(4.3±1.4) h,中出血(250.0±134.9) ml,均未留置T管,术后未见胆漏、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患访随访18~24个月,未见病灶复发、种植。笔者认为腹腔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可实时引导手术切面,有利于腹腔镜下完整剥除的实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46±5)岁,年龄范围为38~51岁。根据囊肿与下腔静脉的贴合程度以及囊肿完整切除的难易程度,分别行外膜内外完整切除、外膜内外次全切除、外膜内外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3、6、12、24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人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2年,随访次要终点为囊肿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行外膜内外完整切除,2例行外膜内外次全切除,1例行外膜内外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10例病人中无大出血及感染性休克发生。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99±27)min;中出血量为(99±48)mL。(2)术后情况:10例病人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无术后出血、术后残腔感染、术后胆瘘发生,无围期死亡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1.8)d。(3)随访情况:10例病人中,9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内均无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形成;1例病人于术后12个月,第3次随访失访,此病人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结论外膜内外完整切除、外膜内外次全切除、外膜内外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均能完整切除囊肿。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下腔静脉 压迫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CE1型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均有畜牧区接触史。术前完善免疫实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对术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手术方式、病复发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术前病血清免疫学检查11例为病阳性,6例阴性。腹部CT诊断结果示17例均为囊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14例患者为囊肿,3例示性占位,病不除外;更换高频探头后9例患者观察到性病灶顶部节段双轨征或局部增厚壁,诊断为CE1型病,8例仍诊断为囊肿。1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中均明确诊断为病,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0±54.5)min;中出血量为(150.0±84.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5±2.5)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2例术后出现微胆漏,术后5~10 d自行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访,未见肝脏及腹腔复发。结论在肝脏单型病灶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非典型CE1型与单纯性囊肿的鉴别诊断,腹部螺旋CT、免疫实验、腹部超声有效鉴别率低,易误诊、漏诊,腹部超声高频探头可一定程度提高非典型CE1型诊断率。腹腔镜技术既是有效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病灶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治疗病安全、可行。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CE1型肝囊型包虫病 肝囊肿 彩色多普勒超声 腹腔镜
  • 简介:摘要泡型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病,其病灶生长方式类似肝脏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泡型病灶不仅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还可经淋巴管和血管转移。泡型病发生腹腔种植性转移极其罕见。笔者介绍1例泡型病腹腔种植性转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转移 腹腔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围手术期护理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80例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减少并发症,加速术后恢复,实现快速康复。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肝包虫 围手术期护理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牧区病患者的筛查救治,针对培训后护理人员与患者知识改善满意度的比较,进一步总结牧区病特有的护理特点。方法:选取帮扶单位同德县人民医院,结合扶贫安排,实施护理健康宣教、围手术期评估及肝病专项护理,培训护理工作者60名,筛查并宣教病例80例,以医院护理工作者及患者知识改善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表双语发放填写完毕后进行统计。结果:60名护理人员“较大改善”、“改善”、“一般”、“无改善”占比为52%、31%、11%、6%,80名患者占比分别为66%、27%、6%、1%。结论:牧区护理有其自身特点,应尊重民族信仰及习惯,同时牧区患者培训后知识改善满意度普遍较高,相比护理人员知识改善满意度更好,表明对患者扶贫宣教的工作更迫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病患者PTCD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8年12-2020年12月80例病PTCD介入治疗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焦虑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PTCD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焦虑,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肝包虫病患者 PTCD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泡型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 000V)、中电压组(1 500V)、高电压组(2 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 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 μl,建立大鼠左叶泡型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左叶泡型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T、CD4+T、CD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4+T与CD8+T的比值。结果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秒刀消融大鼠泡型选用高电压(2 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泡型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纳秒刀 肝泡型包虫 免疫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80例病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快速康复护理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快速康复护理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肝包虫病患者 术后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在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6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快速康复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疼痛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3.77±3.05)、(23.81±17.29) h,早于对照组的(13.27±8.58)、(37.79±18.2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5、4.975;P<0.01);试验组术后2、4、8、24 h疼痛评分(1.08±1.04)、(1.61±0.85)、(1.13±0.70)、(0.26±0.41)分,低于对照组的(2.41±1.20)、(2.94±0.96)、(2.94±0.96)、(1.33±0.9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01、9.250、13.650、-8.720;P<0.01)。术后试验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2.50%),对照组发生13例(16.25%),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1)。结论基于快速康复护理路径的标准化护理模式有利于病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肝包虫病 快速康复外科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内镜超声下胆道引流多用于胆道恶性狭窄的治疗。本文报道了1例病相关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病例,经胃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症状缓解快,无并发症发生,诊疗结局良好。

  • 标签: 超声检查 胆道引流 肝包虫病 胆道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牦牛脑病是一种在放牧容易传播和流行的寄生病,这种病主要是由多头蚴寄生在牛的大脑和脊髓中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其危害比较严重,一旦没有做好及时的预防治疗,就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牦牛脑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的要点内容。

  • 标签: 牦牛 脑包虫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在羊养殖过程中,羊脑病是常见的一种寄生病症。发病羊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神经症状方面,患病时导致意识消失最后死亡,羊脑病的引发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羊类的生存,给羊类养殖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危害整个羊群的健康,所以,通过对该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羊脑 病对于羊群的危害。

  • 标签: 羊脑包虫病 预防和治疗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