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末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摒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史称:朴学思潮.很久以来,人们亦习惯以"汉学"名之.其实,清儒标榜"汉学",并非单纯地意指汉代学术,而是在张扬一种崇尚,于内表现为学术理念,于外规制为学术范型,亦即形式上以考据为正统,观念上推崇汉儒经解,本质则是求真,同时还表达了强烈的"非宋学"含义.朴学的"汉学"化改造,完成于乾隆年间,最典型的标志是惠栋峻立汉学,可用二十字简括,即明源流、笃信汉、从古字、审古音、谨遵古训、鲜下已见,使考据学问有了明晰的规格,并为学界公认.峻立汉学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先导大师的反宋学传统,又抬升了治学的规格,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思想史 汉学 汉学家法 朴学 惠栋峻立
  • 简介:<正>吴和(JaromírVochala雅罗米尔·沃哈拉),男,捷克汉学、语言学家、翻译家、评论家,现为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协会会员。1927年9月24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从小喜欢文学,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兴趣浓厚。1951年考入经济大学,翌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语言文字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要求改变专业,把对外贸易专业改为汉语专业。经过两年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教授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林庚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努力,攻下了汉语难关,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引论》、《语音学》、《中国文学史》、《文艺学引论》等,除《文艺学引论》外,各门课程全优。他在学习期间,时逢中国进行文字改革,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他对此十分关心,经常参加讨论,发表文章,并亲自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去询问汉字改革的远景规划。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是用中文写的《论汉字改革正字法中的一些问题》,在论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 标签: 汉学家 《文艺学引论》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改革 汉语教学 非洲语言
  • 简介:捷克汉学(八)徐宗才何德理(兹丹涅克赫德里奇卡),男,捷克著名汉学、翻译家、外交家、作家、评论家、摄影家。曾任捷克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驻日本大使。1919年7月12日出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瓷器画家,由于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艺术。1925年...

  • 标签: 汉学家 布拉格 盆景艺术 |
  • 简介:我高中毕业、服兵役之后,在瑞典Uppsala大学学拉丁文和希腊文。我对这两种语言很感兴趣,希望将来当高中老师。1946年春天,我读了林语堂先生译成英文的《生活的艺术》,此书对我的影响很深,引起我对道教和禅宗思想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读译成

  • 标签: 马悦然 瑞典 生平 汉学家
  • 简介:英国著名汉学理雅各是牛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1815-1897)。他执教期间撰写的《〈离骚〉及其作者》一文是《离骚》英译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后继译介者影响很大。通过历史考察与文本分析,发现他对《离骚》本身评价不高,出于教学需要才对其加以译介。他主要采用了评介、翻译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译介策略。译文虽有少许误译之处,但在研究的深度与迻译的准确性方面,都已经达到当时西方汉学界的最高水平。

  • 标签: 理雅各 离骚 英译
  • 简介:第一代高本汉高本汉的耳朵非常灵便,他会演奏钢琴、小提琴、笛子多种乐器。他在中国研究教学旅行时,音乐的爱好也伴随他度过许多时光,曾在山西大学堂跟一个会弹钢琴的同事合作演奏亨德尔的作品。高本汉有极强的辨音能力.这一点对他做中国方言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1940年他为了帮助在乌普撒拉大学学医的儿子,需要稿费,就用笔名写了一些长篇小说。

  • 标签: 音乐生活 汉学家 山西大学堂 三代 瑞典 1940年
  • 简介:汉乐逸(LloydHaft),诗人,学者,翻译家。1946年生于美国,1967年开始学习中文,196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到荷兰菜顿大学学习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以卞之琳诗歌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到2004年间,任教于莱顿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初级汉语以及诗歌教学、翻译与研究工作。其汉学著作有《中国现代诗人卞之琳之研究》(英文,1983)等,独译或合译的中国诗集有《杏殇》(孟郊诗选)、《死水和其他诗》(闻一多诗选)、《交汇:中国1919-1949年诗五家》、《苍茫时刻:中国当代诗选》等。

  • 标签: 汉学家 汉乐 荷兰 访谈录 现代诗人 中国当代
  • 简介:英国著名汉学道森的选译本《史记》是英语世界《史记》英译本的有益补充。道森认为秦朝是第一个完成中华统一的王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是西方读者较为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道森在《史记》英译中竭力展示秦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社会风貌,他的选译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特征,译文清晰流畅,可读性很强。道森的《史记》英译值得国内外《史记》翻译与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道森 汉学 《史记》英译 编译
  • 简介:记得几年前,在我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课堂上突然有个学生疑惑地说:“中国人怎么会对自己的文化持有这样破坏性的态度?”。这样的反映只有过一次,大部分学生大概觉得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可是,对五四新文学持怀疑态度的汉学是不乏其人的,尤其在20世纪上半叶。

  • 标签: 五四新文化运动 汉学家 法国 五四新文学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3月23日下午,德国汉学顾彬教授应邀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给汕大师生作了题为《翻译于社会——关于‘走出去’的失败》的讲座,谈及翻译走出去的失败和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 标签: 汉学家 翻译 讲座 顾彬 学术交流 汕头大学
  • 简介:傅汉思先生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他知识广博,中西兼通,旁征博引。他在中国古诗研究中经常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以取得结论,并且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特征,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把母题原型这一西方古典和罗曼语文学概念引入汉学研究,是他对中国古诗研究的特殊贡献。他所开辟的这种中西古典文学的沟通研究对当代西方汉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中国学者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他对曹植和蔡琰诗歌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美学界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最高水准。

  • 标签: 傅汉思 古诗研究 中西沟通
  • 简介:装可爱的夏志清关于夏志清,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勒口上写着:夏志清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发掘评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 标签: 夏志清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学家 《中国现代小说史》 人生 文学史地位
  • 简介:德国汉学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 标签: 德国汉学家 顾彬 跨文化研究 平议
  • 简介:阿克曼真的很高,给人的感觉像座温和的灯塔。而且就一个老人而言,他的身材比刘震云文字里的描述要好很多。第一次见,他穿修身衬衫,商务范儿,第二次则是黑色短袖唐装,都很酷。

  • 标签: 汉学家 刘震云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 简介: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柯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 标签: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 简介:1989年从爱丁堡大学中文系退休后,英国汉学秦乃瑞把精力集中于《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研究和写作上,他拖着病老的身躯写出了这部30万言的评传。这是一部用流畅、平实的语言向英语世界的人们展示鲁迅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坚实之作。

  • 标签: 汉学家 精神遗产 鲁迅 英国 传播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汉学的兴起阶段,印刷工汤姆斯在汉学知识生产与翻译政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种原始资料的梳理,以及汤姆斯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中英文本对比,考察翻译作品的生成、传播与译介策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汤姆斯作为主张文化理解的汉学,以其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翻译实践,最终疏离于大英帝国的翻译策略,其风格被称为"野蛮的修辞"。因此,关于汤姆斯汉学译介的个案考察,或有助于增进对英国早期汉学翻译策略的多元化理解。

  • 标签: 汤姆斯 翻译策略 野蛮的修辞 文化理解
  • 简介:美国著名汉学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 标签: 《管子》英语译者 汉学家李克 翻译策略 中国学情结
  • 简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迄今,以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华裔学者和本土汉学为主体的海外学人构建出《聊斋志异》在西方译介与研究的一个独特话语谱系。海外的聊斋研究因置身于异质文化语境中,对若干问题的识见与论述往往颇有新意,其相关成果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研究方法、视角,乃至新的研究资料。

  • 标签: 聊斋志异 华裔学者 认知与评价 世界文学史 异质文化 来华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