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上,研究对正畸患儿采取自锁托槽后对牙周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正畸患儿10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托槽,观察组采取自锁托槽,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的牙周指数变化和疼痛程度情况。结果佩戴矫治器之后,牙周指数较佩戴之前均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正畸患儿的牙周指数指标,要比对照组正畸患儿的数据更低,P<0.05;佩戴后1~3天,观察组正畸患儿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评分,要比对照组正畸患儿的数据更低,P<0.05。结论为正畸患儿采用自锁托槽,对牙周指数影响较低,减轻了患儿的疼痛程度,提高了患儿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正畸治疗过程中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青少年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SP、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手动检索ClinicalTrials.gov (www.clinicaltrials.gov)、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 (www.controlled-trials.com)等,检索时间截止至2019年5月,全面查找公开发表及未发表的有关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青少年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共5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矫治后3个月和6个月的牙龈指数(GI)及菌斑指数(PLI)有显著性差异(P<0.05),龈沟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锁托槽对青少年患者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更优于传统托槽,但在龈沟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指标上并非更优于传统托槽。
简介:目的评价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患者的牙根吸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对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50例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测量其治疗前后的牙根吸收率及牙根移动量,并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几乎所有患者都至少有一颗牙发生牙根吸收,平均每例患者有5.85±2.27颗牙发生牙根吸收。在1800颗观测牙中,有869颗牙齿(48.28%)发生牙根吸收。前后牙的牙根吸收率及严重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上下前牙牙根吸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下前牙牙根吸收率在10%~20%组及>20%组的比例高于上前牙,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率在10%~20%组及>20%组的比例高于下颌第一磨牙,有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模型发现前牙的牙根吸收与疗程以及牙根的垂直向移动量有关。结论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正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几乎所有牙位均有牙根吸收的发生,且下前牙及上颌磨牙发生严重牙根吸收的几率分别高于上前牙及下颌磨牙。影响前牙的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包括疗程及前牙牙根的垂直向移动量。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由OrthoDS牙牙合畸形矫治数字化设计系统,以及批量定制隐形矫治器的现代技术组成。OrthoDS牙牙合畸形矫治数字化设计系统以三维数字化牙牙合模型为基础,来完成整个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的设计、模拟和演示,并输出用于矫治器加工的数字模型;批量定制隐形矫治器的现代制造技术是以快速成形工艺为核心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其根据设计结果制造矫治过程中每一步的隐形矫治器。最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这一系列矫治器便可实现牙齿的逐渐移动,最终达到满意的矫治结果。